剑川石窟佛陀造像特征

07.01.2015  12:27

剑川石窟明王堂雕像

      □尹振龙

      剑川石窟佛教神祇造像包括佛陀、菩萨、明王、天王和力士等,雕工精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其中佛陀造像主要集中在位于沙登箐区统编12号窟和14号窟、石钟寺区统编4号窟、6号窟及8号窟。这些佛陀造像,对研究南诏、大理国佛教信仰和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有重要价值。

      沙登箐区统编12号窟分上下两列,上列为浅浮雕龛,自右向左共有5龛,下列为深龛,自右向左共有三龛。下列第二龛雕佛二身,其中左侧佛像莲座下刻有造像铭记中有“国王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等内容。“天启”是南诏第十代王劝丰祐的年号,“天启十一年”即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表明这二尊佛像为南诏晚期的作品。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和云南大学历史系对剑川石窟进行为期3个月的考古调查,对12号窟上下两列窟龛的年代判断为:“该题记(天启十一年)是剑川石窟中现存最早的纪年造像题记,题记所在龛像较上列1—1至1—5龛造像年代要晚”。据此,12号窟上列浅浮雕五龛的造像年代应在南诏前期。8号窟的造像纪年为“盛德四年”,“盛德”是大理国第十八代王段智兴的年号,“盛德四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

      由此可知,剑川石窟佛陀造像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南诏前期,包括12号窟1—1龛至1—5龛的佛陀像;二是南诏后期,包括12号窟下列1—1龛至1—3龛及14号窟的佛陀像;三是大理国时期,包括4号窟、6号窟及8号窟的佛陀像。各个时期的佛陀造像,都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南诏前期。为浅浮雕方形浅龛,姿态以结跏趺坐为主。服饰皆为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双腿间衣摆呈波状垂下,左右衣摆于腹前相交,袈裟下摆覆盖双足,摆边覆于座上,褶襞为阴刻式。台座不明显,无背光和身光。皆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方圆,双目微睁,眉眼细长,直鼻,小嘴,下颏宽肥,颈部刻有两道肉纹线,双肩较宽,胸腹扁平,手印以触地印为主。

      南诏后期。为高浮雕深龛,佛陀姿态有倚坐和跏趺坐两种。服饰为袒右肩式袈裟和圆领通肩袈裟,衣襞为阴刻式,自左肩折叠而下,呈阶梯状,疏密与肢体动作互相配合,作风写实。台座为方台须弥座和束腰方台承托仰莲座。背光仅至肩部,装饰较为简单,为桃形,外圈饰火焰纹,内有圆形头光,饰以莲纹。皆为螺发,肉髻大而低缓,底发与螺发间有半圆形髻珠,额间有白毫。额宽颊丰,鼻梁与眉眶相连,两耳垂肩,耳垂肥大,有的饰戴耳珰。下颏宽肥,嘴角上翘,头部比例略大,手臂和双腿粗大,身躯壮硕厚实,手印有禅定印、触地印和说法印。

      大理国时期。以高浮雕为主,同时又有剔地平底阴线刻,佛陀姿态有倚坐和跏趺坐两种。服饰为袒右肩式袈裟和圆领通肩袈裟,衣襞为阴刻式,外着袒右肩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右肩敷撘袈裟边角,纹线流畅,富于变化。衣褶间距固定并随着肩部层层垂落,表现了衣物质地的柔软,衣摆悬垂座前。台座为方台须弥座和束腰方台承托仰莲座,背光装饰极为繁缛精美,举身背光,雕刻完整丰富,头光内雕正面莲瓣,身光内圈为蔓草图案,外圈饰火焰纹。皆为螺发,肉髻低缓,底发与螺发间有髻珠,额间有白毫。脸颊丰腴,双肩圆厚,手臂丰润,躯体厚实,胸腹隆起。造像比例匀称,秀雅细致,面貌变化多样,手印有禅定印、触地印和说法印。

      剑川石窟佛陀造像除了时代特征鲜明之外,地方特征也极为鲜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在螺发和肉髻之间,髻珠的表现极其突出明显。髻珠在中原地区盛唐时期的佛教造像中就有出现,但若隐若现,时有时无,到了晚唐五代以后,就成为佛陀造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愈加清晰突出。面相短圆,额宽鼻阔,眉弯眼长,双眼凝神俯视,若有所思,嘴角上翘,下嘴唇比上嘴唇厚实,作微笑状。衣纹流畅,纹线细密如丝,富有装饰性,质感轻薄如纱。

      剑川石窟的佛陀造像雕凿前后相续300多年,也正是南诏、大理国佛教盛行,佛教造像艺术蓬勃发展时期。由前期单纯的浅浮雕,单一的磨光高肉髻、双领下垂式袈裟,发展到中期高浮雕深龛,服饰多样,造像写实生动,再到后期造像比例匀称,秀雅细致,面貌变化多样。表明剑川石窟的佛陀造像经历了由简单的学习模仿,技艺稚拙,到民族风格鲜明,雕刻技艺成熟的演变轨迹。(作者单位:剑川县石钟山石窟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