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制造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云南产业转型升级述评
对于云南这样一个欠发达的边疆省份来说,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省委、省政府提出大产业发展思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突出了云南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既强调了产业的传承和延伸,又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产业转型的规律、方向和要求。
制造业不但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制造业关联度大,是三次产业融合的中枢所在,把制造业看成工业经济的脊梁,毫不为过。针对目前我省制造业普遍存在产业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的现状,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培育发展大制造产业,强化以基础原材料制造、新材料制造、装备制造、消费品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全面发展,到2020年实现我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1.8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15%的发展目标。大制造发展理念的形成,制造业全产业链思路的确立,必将有力推动我省制造业乃至更多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让“发动机”强劲起来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轨迹,制造业在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中都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正如在工业化理论方面做出开创性研究的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所说:“正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构成了经济结构变动的基础。”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美国一直将制造业视为经济实力的标志;德国在国际经济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稳如泰山,就是因为有强大的制造业作后盾;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迅速提高,成就了日本经济奇迹。广东之所以是国内经济第一大省,就是因其拥有的“世界工厂”在不停转动,而庞大的小商品制造业则成就了浙江义乌的美名。
加快培育发展大制造,便是要让工业经济的“发动机”强劲起来,引领带动云南工业乃至更多产业跨越发展。这是云南产业转型升级之所需,也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之所需。
目前,云南已经具备发展大制造的基础,同时也到了亟须并有条件打造大制造产业的关键时期。
历史上,制造业历史悠久。经过多年发展,云南已经初步形成从为制造业提供原材料到装备制造再到消费品生产的制造业产业链,制造业发展所需的供气、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发展大制造的基础已经形成。统计显示,全省制造业近3年年均增长达到13.97%,均高于GDP增速,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7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7%。
同时,云南发展大制造产业已具有很多机遇条件和市场空间。国内工业化进程提速,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沿边开发开放、东部产业转移、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变革……这一系列的内外部环境条件都将激发云南制造业的后发优势,带动我省制造业向全方位发展。仅云南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工程就将对我省有色金属材料制造和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市场需求。“我们省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发展梯度,东南亚、南亚庞大的需求为云南制造业提供了足够大的市场空间。”省商务厅外贸处负责人说,周边国家在日用品、农机具、小家电、中低档消费品、机械设备等产品有长期旺盛的需求。
云南要跨越,关键在产业,核心则在制造业,将大制造业打造成为我省产业经济实力的标志性产业,成为带动云南工业乃至更多产业跨越发展的“火车头”,时不我待。
让产业链升级起来
云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必须直面发展现实,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制造业全产业链思维,综合国家新型制造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推动我省实现制造业产品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
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我省制造业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长期依赖资源的云南制造业,产品大多处在价值链底端,直到现在云南某几种资源加工品,都只是发达地区制造业的原料供应地。“云南的制造业精深加工少,结构矛盾突出,发展不足,活力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仍然没得到根本改变。”长期研究云南制造业的海通证券昆明分公司投行业务部总经理郭洪亮直言不讳。云南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但云南的矿产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制造产品以冶炼品为主,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
培育发展大制造产业,必须确立产业层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产品附加值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发展思路,顺应产业全球化、技术高级化、生产绿色化和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加速云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破解云南制造业发展历史性难题。要采用现代新技术对我省基础原材料产业等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强化基础科研与实用科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培育新材料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鼓励发展消费品制造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促进高新技术融入制造业,为制造业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全省制造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培育发展大制造业,让制造业产业链升级起来,云南路径在于延伸原材料上游产业、做强新材料中游产业,做大终端产业。依托我省优势资源铜、铅锌、铝、锡等上游材料,拓展各类基础金属新型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特种型材,结合新兴石化、炼油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提供的有机材料,逐步向下游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家电等终端产品制造延伸,促进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产业之间形成有机的融合互动,形成制造业产业链全面发展。
在云南制造业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提升产业水平的努力。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云南制造业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名牌产品:D09-32型捣固车、QQS-450II型边坡清筛机、CHP型道岔铺换设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在国内招标中屡次击败国际跨国公司;云内动力联合德国公司开发的电控共轨柴油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昆明机床开发出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TH6920落地加工中心;贴上“云南造”标签的铁路牵引变压器和干式变压器、汽车连杆等产品,已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知名品牌;云铝电解铝主要技术水平和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吨铝电解综合交流电耗比国内同行平均低600度,而云铝下游产业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率先在世界上采用冷轧技术批量生产出了0.0045-0.005毫米超薄铝箔,填补了世界铝工业的一项空白,极大提升了云南铝制造的产业链价值。“这些成果为我省培育发展大制造业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锡标说,整合云南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和基础原材料的生产优势,推动装备制造业和材料产业的良性互动,能够加快云南制造业产业链升级步伐。
让全产业融合起来
当今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或者产品的竞争,而是全产业链的竞争,云南制造业要摆脱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在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中赢得一席之地,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升级产业链,推动全省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
所谓全产业链,就是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料,以原料为基础完成制造业中各个环节的加工、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最终向市场上提供消费者满意的终端产品和售后服务,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云南拥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资源优势。云南不仅拥有丰富的铜、铅锌、铝、锡等有色金属资源,锗、铟等稀贵金属储量也非常丰富。要进一步强化有色矿冶技术创新,提高利用水平,加快基础原材料制造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培育新材料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铝业公司从一个单一的电解铝企业发展成了一个从铝土矿开采到氧化铝制造,再到电解铝生产,直到铝材深加工利用的铝全产业链制造企业,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云南潜藏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市场空间。由于轻重工业比例不对称,云南消费品制造一直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从家电到五金产品,再到服装玩具乃至日化用品,绝大部分是省外输入,“这种状态一方面说明云南制造业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云南发展消费品制造业有巨大的空间。”刘锡标说,云南制造业更广阔的市场则在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市场,这个地区拥有超过30亿人口的大市场。
培育发展大制造产业,不仅要推进全省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还要提升制造业对三次产业的融合作用,强化制造业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云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剖析制造业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看出制造业不但是三次产业融合的纽带,更是促进“四化”融合的载体。
经济学早已用数据证明了制造业对促进就业和服务业发展具有强大带动作用:制造业每1美元的最终销售可以带来1.19美元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每100万美元的制成品销售额可以支持10个部门的工作岗位和6个其他部门的工作岗位。因此,做强做大制造业,不但能增强全省产业竞争力,提升全省经济实力,为云南及周边地区提供质优价廉的“云南造”商品,还能大剂量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到了2438个,从业人员达到70万人。
大制造产业自身创造就业的同时,还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如果制造业上不去,没有更先进的物质产品支持和更高水平消费的拉动,第三产业也不可能吸纳更多劳动力,离开制造业的高水平发展,单纯依靠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想法是空中楼阁。”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树华表示,云南应该加快培育发展大制造业,加快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四化”融合,推动全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把中国梦云南篇章谱写得更加精彩。
记者 李继洪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