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彩云南,追逐阳光蓝天
本报美编 王超 制图
云南的种种美好,随着追逐的目光和脚步越显金贵。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他们或想坐在洱海东岸礁石上晒太阳,看天蓝水碧,望苍山皑皑白雪;或想摆脱雾霾的包围,夏天,吹吹云南凉爽的风,冬季,享受高原暖阳亲切的抚摸;他们或是大城市里的“金领”,只为身临其境体味生活中的某种美妙,奔彩云之南的蓝天、白云、鲜花,空气而来,有的投资创业,抒写人生华章,有的开一家有品位的客栈,有的做一些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意,有的过着半隐居式的能自己“主宰”的生活;他们或因生命中的偶然与红土高原相遇成为“候鸟”,又因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很少空气污染,更不知道什么叫雾霾,而不想走,成了“昆明人”、“大理人”、“丽江人”……“新云南人”。
大理:世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生活在大理很幸福,吃什么东西都原汁原味,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萝卜就是萝卜的味道,人们喝的都是清洁的泉水。”
——来自深圳的一位公司经理王曙光
12月7日,一年24节令中的“大雪”。我与一个朋友坐在洱海东岸礁石上晒太阳,看天蓝水碧,看远方的苍山和山顶的皑皑白雪,心里回味着微信圈里流传的一篇美文《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去大理吧》:“大理似乎没有冬天,已进入12月,却还是一派色彩斑斓。街道上银杏树叶开始泛黄,来不及转黄的绿叶还在树上,古城的人们正怀着激动心情等待着冬樱花的盛开,苍山顶开始出现积雪,显得蓝天更加高远,云朵漫不经心溜过古城墙的上空……”
大理市海东镇千年古渔村双廊,每天迎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已成为一个风光旖旎的繁华小镇。目前,大理市兴起了一大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洱海西岸的才村、龙龛、马久邑、龙下登、桃源、喜洲等白族村庄的海滨农家小院,有不少正重新装饰,成为远道而来者的“家”。有许多大城市的“金领”奔洱海而来,有的开一家有品位的客栈,有的做一些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意,有的过着半隐居式的然而自己能真正“主宰”的生活。
银桥镇蟠西村“月遥”度假酒店的“掌柜”,是来自香港的马孟唐,他长期在香港、山东工作,如今一年有2/3时间在大理。“去年6月第一次来,就喜欢上了大理。然后就和4个朋友一起投资近1000万元,找当地一家村民租房子,改建成了酒店。”马孟唐说,酒店总面积有900多平方米,有7间风格各异的海景房。今年春节开张,目前一间房每天收费1680元,客人主要来自成都、重庆、昆明、北京、天津等城市。有的住两三天,也有的住六七天。
每天,马孟唐的“掌柜”日子舒缓而开心。上午,整理卫生,采购食品;下午,面朝洱海,看花、看草、看水、看山,陪客人聊天、行走。他说:“客人来不是‘歇歇脚’,而是‘来玩的’,让心情放松。目前,‘月遥’入住率为70%,今后会达到100%。”
美国人林登当过记者、开办过画廊并走访过80多个国家。前几年,他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全家人来到大理,在喜洲古镇创办了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会所“喜林苑”,客人80%来自国外,其中有很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家、艺术家。他深情地说:“大理的山和水让人沉醉,大理最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生长在这里的人和他们的文化。”
外地人来大理,不仅是旅游和开客栈,还有好多人已经悄悄融入当地并成为“新大理人”。
我曾经采访过大理州一家知名企业的常务副总经理马紫怡。她出生在新疆,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有一份年薪较高的工作。2003年5月,她从炎热的广东,回到飘雪的新疆,又来到云南大理旅游,欣喜蓝天、白云、鲜花,空气清爽,环境宜人。她说:“那一瞬间,我感觉是到了‘天堂’,就不想走了。”于是,她选择了大理,留在了大理工作。在她的鼓动下,6年后,她的全部家人纷纷放弃了在新疆、广东、湖南等地的工作来到大理,从头开始创业,生活得很幸福。
本报记者 庄俊华
保山:温润厚重吸引八方来客
“现在人们出来旅游不光是看看风景,更注重休闲养生,腾冲温润的气候环境、丰富的温泉资源很契合现代人的养生选择,可满足洗肺、保湿、静心、养老等不同消费群体的健康养生需求。”
——北京的陈先生每年冬天都会到腾冲度假
每年冬天,北京的陈先生都会从寒冷的北方来到腾冲度假。
“如果不是遍地金黄的银杏叶,还真以为是在春天。”在腾冲银杏村,来自北京的游客陈先生说,“来到腾冲脱去厚重的衣服,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蓝天白云和美不胜收的景色,身心都是放松的。”吸引陈先生的还有这里数不胜数的温泉,腾冲几乎拥有全世界所有的温泉种类,数量庞大,有硫磺泉、碳酸泉、氡氟泉、硫化氢泉、硅酸盐泉、氧泉等等,温泉水富含多种有益元素,对人体有神奇的保健康体疗效。
与陈先生不同,来自四川的赵先生更看重这里的文化资源。腾冲历史悠久,是历史上最早开埠的地区之一,在与外界交往中,中原文化、南诏文化、抗战文化、异域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并荟萃当地各少数民族文化及东南亚、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特点的“腾越文化”。
“古朴的魅力小镇和顺,历史积淀深厚,而且山水相映,风景如画;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很震撼,能很好地反映独具特色的滇西抗战文化。”赵先生说,“这个季节来腾冲旅游,气候适宜,既能领略到美景,又能了解历史文化,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入住的游客情况来看,北上广的游客排在前三名,还有大量的来自新加坡的游客,大部分都入住一个星期,这也反映了腾冲的旅游方式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腾冲悦椿温泉酒店总经理扎西央宗告诉记者。
近期,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4中国最美丽县》排名榜,腾冲榜上有名,并荣获翠绿翡黄美的美名。
不但腾冲,在整个保山,美景、温泉遍布全市。
昌宁天堂山密林幽深、气候宜人,是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度假养生的天然场所。昌宁县将在未来的3至5年时间,围绕天堂山修建一条旅游环线,利用澜沧江天堂山段西岸辖区内富有的温泉、高山湿地、草甸、万亩杜鹃林等旅游资源,打造一个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度假区。
在沿江村一提起天堂山,当地村民都一个劲称赞:“山里面全是‘宝’啊!”高桥村民小组长李润昌说,天堂山不仅有大量的野樱桃、杨梅、油茶果和山核桃等野果,也富产不同品种的野生菌、香蕈、树花、蕨菜、山菠萝粉、心叶百合等山货,林区内大大小小的溪水中,还可以捉到鲜美可口的小鱼小虾和石蛙,这几年来天堂山的外地游客不断增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好,是个天然的大氧吧。
来自长春的沙先生原本只想在腾冲待3天,最后决定继续留在保山多走走多看看。龙陵的抗战文化一直吸引着他,惠通桥、滇缅公路、怒江,特别是松山战役遗址,都列入了他的行程。
本报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
昆明:冬日阳光让人流连忘返
“打算不再当‘候鸟’了,在昆明常住下去,当一个名副其实的昆明人。”
——东北来的汪海峰和老伴跟随女儿来到昆明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徒步穿行在绿树丛中……每逢周末或周日,带着一家老小到西山森林公园盘山公路徒步行走,已经成为汪海峰老先生到昆明享受退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11月13日,又是一个双休日,一大早太阳才刚刚升起,寒气还未消散,汪海峰老先生便携妻子、女儿、女婿、外孙,驱车来到昆明市西山森林公园。他们停好车后便开始整理行装,汪老先生身着一身运动服,背着双肩包,准备沿着通向西山龙门的盘山公路进行十余公里的徒步行走。
汪海峰操着浓浓的东北口音说,他今年已经73岁,老家在东北辽宁省沈阳市,女儿嫁到昆明后,他和老伴跟随女儿来到昆明居住,到现在已近十个年头,可算得上是一个来自东北的“昆明人”了。
他的老伴告诉记者,当年两人在沈阳退休时,在昆明读大学的女儿已经毕业并留在了昆明工作。后来女儿成家后,他们便开始像翠湖的海鸥一样,过起了“候鸟”式的生活。春季回北方,冬天来昆明,每年在沈阳和昆明各住半年时间。
汪海峰的女儿说,她从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对空气质量相当敏感,她发现每年昆明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然可以达到98%以上,只要不下雨就可以看到蓝蓝的天空。因此,在昆明读书的那些日子,旧病从没复发过,反倒是寒暑假一回沈阳老家就要旧病复发。正是感受到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和洁净的空气,大学毕业时毫不犹豫地留在了昆明。
汪海峰的老伴又一次抢过话头:几年前他们就已经把家乡的房子卖了,在昆明滇池路买下了一套联排住宅。她说,他们居住的那个小区里,大部分业主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东北的就有好几户,他们都把昆明作为第二故乡。每当家乡有人来昆明旅游或探亲来登门拜访时,都对昆明的蓝天赞叹不已。
本报记者 李竞立
人物
他们为什么来丽江
本报记者 李秀春
比利时姑娘温蒂
她喜欢上一名纳西族汉子
日前,记者采访了家住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吾木村的纳西族汉子和吉胜,请他讲述了他的那段跨国婚姻。
2001年10月的一天,比利时“美猴王”旅行社游客来到他工作的餐厅就餐。领队是一个鼻子高高的俊俏姑娘。担任餐厅领班的和吉胜吃了一惊:“一个外国人,汉语怎么讲得这样好?”通过交谈,他得知这位比利时姑娘名叫温蒂,比自己大1岁。
比利时的游客在丽江自由活动,温蒂邀请和吉胜当徒步游览虎跳峡的向导。两天时间里,他热忱服务,一路上一行人非常开心。
“过了半年多时间,温蒂给我带来了一瓶酒,我摆了好长时间都舍不得喝。”和吉胜回忆说,连续几年,温蒂都带团到丽江旅游,他陪温蒂到了泸沽湖,还请她前往吾木村。两人从宝山乡集市走山路,4个多小时才到家。温蒂很开朗,很随和,和村民一样喝家里自产的酒,和村民一样吃家里腌制的腊肉。
2005年10月,温蒂又带团来丽江了。和吉胜向她求婚,温蒂答应了。2006年2月3日,两人在宝山乡吾木村举行了结婚仪式。
婚后,和吉胜与温蒂决定共同创业,在吾木村开了一个客栈。就这样,比利时温蒂成了名副其实的新丽江人。多年来,温蒂与婆婆关系很好。婆婆只会讲纳西话,听不懂汉语。温蒂学会了东巴文拼音,可以连比带猜地与婆婆“交谈”。温蒂还学会了做洋芋焖饭,会炒腌菜肉、回锅肉。
如今,和吉胜与温蒂已经有两个孩子。
台湾艺术家于涌
他一心在丽江雕石头
几天前见到于涌,他还在丽江古城执著地从事着他的“丽江石”创作。去年3月,他的一件作品作为丽江的代表,被选为英国北安普敦与丽江缔结友好城市的礼物;6月,他的艺术专著《于涌丽江艺术创作:木石记》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9月,他在北京举办了“木石记——于涌雕刻造型艺术展”,首次集中展示他的“丽江石”造型艺术;他创作的“丽江石”作品《宝岛台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提及此事,他的喜悦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说起于涌的丽江石缘,还得从台湾的新店溪、丽江的金沙江说起。
于涌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在台湾,从小就喜欢在新店溪边捡石头玩。从新店溪到金沙江,跨越海峡两岸,直线距离2500公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惊喜地发现了丽江,并在丽江定居了下来。
“丽江石”带给于涌一种全新的感受,因为这些作品,他与丽江文化更亲近了,丽江元素在他的作品中被细致地表现出来。
“丽江人说话、做事和思考,都会在我的作品中得到反映。”于涌说,比如说人要讲究长幼秩序,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保留传统的祭祀仪式,对于这些,他都非常赞同。现在,“丽江石”越来越受到关注,于涌也觉得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影响力。
如今,名声大振的于涌进入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殿堂,而他牵挂更多的却是在金沙江边仍旧辛苦生活的农民。他说:“他们实在太苦了,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丽江石能够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大产业。”
浙江人夏雨军
他在永胜建起了葡萄园
夏雨军,浙江金华人,原来在上海建有基地种葡萄。因为看中永胜的土地、气候等生态环境优势,邀约了4位股东于2012年7月到程海镇河口村大石头坪子租赁1500亩土地种植葡萄。
在永胜,记者还看到来自浙江的老板,在片角乡承包700亩荒坡山地种植葡萄,现在已经挂果。重庆的几位股东,也在程海镇季官村种植葡萄230亩。另外,云南太阳谷果业有限公司落户永胜,投资5000万元打造国内最具特色和实力的柑橘种植基地。
生态环境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外来的投资者。“主要是看中了永胜的气候。永胜冬天不冷,葡萄在全国上市时间早,至少比浙江早了两三个月。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荒山坡地多,再一个就是劳动力资源,用工省。”夏雨军介绍,从去年8月开始,他们还给葡萄建大棚,今年开始有了收益。
在程海镇河口村大石头坪子,呈现在眼前的是规范化种植的葡萄园,当地一些妇女正在葡萄园里务工,好一幅漂亮的“葡萄庄园劳作图”。县农业局副局长陈书用手指着葡萄园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坡地。自从上海优农果业有限公司来到这里开发建设葡萄庄园以后,就变成了现在的美景了。”
作为创业投资者,夏雨军毫不掩饰自己未来的梦想。他要用这里比其他地方低廉的成本和独具特色的水果产品带来可观收益,用随意可得的阳光,带来巨大红利。“先种好1500亩,然后再往周边发展,整个项目投资计划1亿元。”夏雨军信心满满地说。
本版照片均由张彤 李秋明 杨峥 雷桐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