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众创思维 发展众创空间加快推进我省大众创新创业
云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龙 江
(2015年5月)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的重大方针,是当前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努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软硬件环境和氛围,激发广大群众创新创业活力,加速打造创新驱动云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众创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创新创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跨境跨界创业日益增多,在已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途径,代表了移动互联时代创业创新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而来,新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催生了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3D打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新工业革命大门引领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度、实施“先照后证”、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创新热情。2014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1200多万户,其中首次参与投资创业的自然人多达291万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一大批“创客”用自己的“桌面工厂”创造出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改变和颠覆着传统的制造方式、消费模式、产业布局以及投融资方式。从北京中关村兴起的“创客风潮”迅速向深圳、上海、天津、四川、贵州等地奔涌扩散,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梦想,也昭示着我国迎来了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新时期的重大社会改革。在2015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言简意赅地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当前,大众创新创业还面临着认识不足、成本较高、场地限制和融资不畅等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助推个人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成长,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新业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开放的信息网络、社交网络、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网络,将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创新者和用户将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科技创新的依托力量将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既要充分激发科技界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充分释放企业、市场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生产方式、创新态势,将改变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
二、我省具有加快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良好基础条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科技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全国排名第23位,较上年上升4位;我省主持和参与的8项科技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总数在全国省(市、区)中居第15位。围绕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实施,我省大众创新创业环境和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至2014年底,我省累计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毕业企业607家,在孵企业87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毕业企业63家,在孵企业20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3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8家、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和基层站点各1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7个;13个省级以上高新区201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316亿元,利税2031亿元,其中2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7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收入2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技术市场体制不断健全,全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2794项,成交金额48.72亿元,比上年增加5.05亿元,增长11.56%,为历史最好水平。
二是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我省颁布实施了《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决定》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等若干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科技工作有章可循、目标明确、绩效突出。积极遴选扶持初创期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实施专项补助吸引省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云南。至2014年底,我省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051家,遴选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级试点48个,创新主体持续发展壮大。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创新人才缺乏是云南的短板,我省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两院院士、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等的培养、引进工作,着力进一步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目前,我省有在滇工作两院院士9人,R&D人员达10.6人/万人,累计选拔科技领军人才15人,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2人,遴选创新团队116个、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808人、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573人。
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我省建立了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资助扶持对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民营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了规模为3亿元的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基金,同时扩大子基金规模,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社会资本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了科技金融结合专项资金,持续扩大科技贷款和科技保险资金规模。科技有效支撑企业融入资本市场,至2014年底,省科技厅累计遴选89家上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遴选推荐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
五是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按照省政府2009年颁布实施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我省每年组织实施科学技术奖励,保护和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持续举办云南科学大讲坛,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宣传、科普培训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为吸引省外优势科技资源支持云南加快创新发展,省政府和科技部于2011年10月商定每两年在昆明共同举办一次“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会”,加快推进“四个落地”,即科技成果、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人才和团队入滇落地。2012年、2014年,我省先后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会”,入滇落地的科技项目累计达500余项,“科技入滇”已成为云南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和亮丽明片,通过内外合作,有效推动着省内外广大科技人员来滇或在滇创新创业。
我省加快发展创众空间,就是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快发展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传统孵化器,加快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咖啡、创新工场等物理空间,同时与互联网虚拟空间有效结合,健全科技资源配置和共享、人才就业和流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入滇”、创业辅导等政策和服务平台。要以政策和服务平台的配套完善支撑促进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发展,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进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实现新发展。鼓励每个州(市)建立1个以上、有条件的州(市)建立多个能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全省建成50个以上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集聚一批大学生、研究生创业者,大企业技术骨干,海外创业者和高校、科研院所高素质创业人才等为代表的创业大军;建立一支服务大众创新创业的创业导师队伍,有效提供企业构建、财务、法律、知识产权、金融、管理、市场开拓等综合服务;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畅通投融资渠道;形成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科技型小巨人,形成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三、营造良好众创空间,加快推进全省大众创新创业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亟须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业态,在更广范围内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大众创新创业的战略意义,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任务抓实抓好,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和政策,形成大众创新创业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的生动格局。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加快政策落实。今年3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提出了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等八大重大任务,是推进众创科技快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力度,以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撑、促进和保护大众创新创业。
二是要加强引导示范。加强国内外调查研究,深入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及做法,结合云南创新创业现状,联合相关高校、部门合作,建立有示范作用的云南科技众创空间。积极引导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工业园区等开展创新创业示范工程。鼓励“拎包入住”,实现创业成本大大降低、创业效率大大提高。探索新机制、新政策、新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示范工程带动大众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科技厅于今年组织实施科技众创空间推进计划。
三是要理顺体制机制。传统孵化器、新型创业服务机构要进行深层融合,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加快企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化方向发展。要结合“十三五”科技工作部署,专门制定实施科技孵化器发展规划。科技、财政主管理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进一步明晰权责和工作规程,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政府对初创企业的扶持方式要从选拔式、分配式支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市场化的创新资源配置格局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秩序。
四是要鼓励持久创新。科技创新不会一蹴而就,要取得重大突破,需要长周期的研究和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获得国家科技奖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创造,研究者都是用10年、20年、30年甚至毕其一生才获得突破,如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就是用了30年时间,才攻克了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世界性难题。2014年,我省取得突破的一些重大成果也如此,如我省相关机构培育成功的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云岭牛”花了30多年,研发成功世界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并获批上市花了20多年,研发成功多款桌面和服务器操作系统并进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目录花了10多年。在这些项目的研发中,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的阶梯式持久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为培育“云岭牛”,自1985年以来,国家、省、市级科技部门持续支持62个科技项目,资助科技经费达6269万元。因此,要宽容失败,敢于面对、善于应对失败,鼓励持久深入的研发创新。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对意义重大、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长期坚持不懈的研发项目要给以持续滚动支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的重大社会改革,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一阵风,它涉及的是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工作部署和协调推进,是工作体制机制的变化。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研究完善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在全省上下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