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破局 昆明就业爬坡上坎再升级
昆明市2015“春风行动”首场招聘会在昆明市劳动力市场举行。记者王俊星摄
当“经济新常态企业转型升级”,遇到不断刷新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大量的“农转城”待转劳动力,还有“愈加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这让去年我市的就业工作难上加难。
面对困难,唯有创新而上。去年以来,全市就业部门全面落实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就业创业,实现了全市就业工作的稳中有进。截至去年年底,全年共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5.7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2.05万人、农民转移就业17.31万人;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7%,逆势实现“六连红”。
今年是实现“十二五”目标的冲刺之年,收官之年。从日前召开的全市就业工作会确定:今年“就业优先”仍将是主线。全市就业部门将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这两大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在创业扶持、技能提升、就业援助、信息服务四项措施上寻求突破,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准确把握就业发展新常态,改革创新,精准发力,全力促进充分就业、创业就业和稳定就业。
抓重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六连红”
面对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我市就业部门一直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主动加强与高校对接,建立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创业项目、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进校园的校内服务工作机制,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市人社部门先后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挖潜增岗”、“千企万岗”计划、“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鼓励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
去年全市通过 “挖潜增岗” 计划, 新增就业岗位8.87万个, 实现就业1.36万人。全市开展 “千企万岗” 招聘会139场, 7305家企业提供岗位11.32万个, 实现就业1.48万人。
在积极扩大就业的同时,我市还积极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市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和2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资金, 用于落实大学生创业贷款贴息等。昆明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和 “贷免扶补”创业贷款,政府给予两年的贷款贴息。
通过落实“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17名大学生提供无偿资助,为76名创业大学生发放了场租补贴,为13名创业大学生发放了网店补贴。全年“贷免扶补”扶持大学生比例达11%;去年全年,建成1个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云南海归创业园,省、市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15个,其中,省级示范园3个。
从2012年开始,我市成功引进了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和泛海公益基金会实施的“泛海扬帆大学生创业行动”公益项目。每年由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出资200万元项目资金,我市按1:1配套项目资金,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资助和培训扶持。
目前,“泛海扬帆—昆明大学生创业行动”已实施三期,共有122个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了2-5万元的资金资助和培训扶持。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2%。自2009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90%以上,困难高校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
创新路 农村创业正当时
创业带动就业。去年,全市发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4.2785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2938亿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0.6943亿元。“三项贷款”直接扶持1.65万人创业,带动(吸纳)约4.95万人就业。完成400家 “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推荐会审和培育任务。
在稳步推进创业各项工作的同时,作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为解决农村创业就业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市劳动就业服务局着力创新,通过创建“农业创业示范村”走出了一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
东川拖布卡镇新街村委会就是这样一个创业示范村。新街现有农户663户,总人口2468人,其中农业人口2332人,主要以种养业为主,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67元。自从村里开展“农业创业示范村”以来,进一步强化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创业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村干部通过自身创办的实体经济优势,努力做到“扶持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批,致富一方”,形成“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的就业模式。
目前全村8名干部,带头创业的就有4人。胡德祥作为村委会书记、主任,通过自己创办实体经济,现已注册公司5家,带动本村村民和周边就业250余人,并联系帮助农户6户创业。在村干部的带动和鼓励下,该村村民自主创业的就有252户,均带动就业数为5.4人,占全村总户数的38%,其中种植创业占70%,养殖创业占10%,经商类占15%,建筑业占5%,并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全面地带动了新街村的农业人口就业,全村就业人数1418人,占全村法定劳动人口的90%。
“创建农业创业示范村是我市将创业促就业工作向农村延伸、创业政策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民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昆明市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龚成杰说,在2013年成功建设22个的基础上,2014年又建设了23个,示范村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农民收入实现成倍增长,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进一步显现。
稳民心 培训帮扶促就业
去年7月,90家企业来到晋城镇小梨园过度安置区,将3700个就业岗位送到失地农民家门口。此活动将更好地帮助晋宁县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广大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让农民“失地不失业”。“本次招聘会就是针对失地农民的需求量身定制的。”龚成杰说,针对晋宁在推进城乡统筹试点工作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市就业部门深入广济、富有等村委会,与村民座谈,准确掌握村民就业和培训需求,先后2次组织用人单位进村入社开展专场招聘会,提供5000余个就业岗位,使750人实现了就业。同时结合摸底情况和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对494名村民开展了绿化、电工、中式面点、保安等培训,提升了村民的就业技能,促进了村民就业并致富,对维护当地社会治安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样的招聘会还开到了水源保护区的农民家门口。去年, 以创新工作机制为动力,3次赴水源区开展送岗下乡招聘活动,搭建了供需对接平台。全年共安排水源区农民培训6.87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11万人,中高端培训0.155万人。着力加大资金投入,调减了水源区所在县区财政承担比例,将原由县区承担的20%培训费用调减为10%,减轻了水源区所在县区的财政压力。一年来,主城区共对0.225万名水源区农民开展了技能培训,提供了2.5万个就业岗位。
面对城市中的就业困难人员,我市通过开展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落实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措施,有效促进了2.62万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6782个,安置就业3273人;加大 “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全市“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为19户企业的1911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兑付了社保补贴,对1.7万名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
去年市就业局还以“春潮行动”工作为抓手,技能培训扎实有效。全年共培训农民22.16万人,其中,技能培训6万余人。
提服务 标准化体系建平台
经过2年的建设,2013年9月,市就业局制定完成的全国第一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昆明市就业服务标准体系》。该体系从昆明具体情况出发,以维护劳动者合法就业权为基础,营造良好就业创业“软”环境为目的,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抓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标准。
去年2月起,市就业局按照《体系》开展标准化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在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把量化考核标准照进实际工作中。
一年来,全系统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在规范五华、西山、官渡、度假、高新等就业部门标志标牌的基础上,向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和市政府争取到项目资金230余万元,用于南坝人力资源市场改造升级。现改造后的南坝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更趋完善,人性化服务得到较好体现。
为掌握企业岗位需求,市就业局深入企业开展用工调查;为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开展形式多样的专场招聘会及送岗下乡活动,全年以市级名义组织的送岗下乡招聘会达6场;为使外地农民工能享受就业创业政策,为4.07万名非昆户籍农民工办理了服务手册;为使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向140户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企业兑现了一次性就业补贴,向37户非国有企业兑现了招聘奖励补贴,为1.88万名市属企业员工办理录用登记。
规范的服务让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通过征询民意,群众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由2013年85%上升到2014年的96.8%。市局民航路就业服务窗口被推荐参评“全省优质服务窗口”(昆明日报记者杜托 通讯员孟新丽)
数说就业
2014年
全年共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5.78万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32%;城镇新增就业12.0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0%;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5%;农民转移就业17.3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5%;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7%;到岗开展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4208名,完成目标任务的110.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4%。
2015年
全市就业工作主要核心指标: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0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19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开发公益性岗位6200个;全市“贷免扶补”扶持创业4608人;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及小企业贷款扶持创业人数6900人,扶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30户;培育800户 “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训农民15万人次,转移就业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