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10.01.2019  09:33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奖励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会议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当下,“创新”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指出,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联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科技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6.8%

2018年,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国家、省稳增长政策,出台稳增长20条措施,启动实施工业攻坚三年行动,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以“促转型”为抓手,发展效益全面提升。这一年,紫光芯云产业园等154个项目落地,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一期)等38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4%左右。

这一年,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确定,国药集团、康美药业、阿里健康等一批健康知名企业入驻昆明,大健康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健康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0%。这一年,华为、睿思特等项目落户呈贡信息产业园、云硅智能科技小镇落地高新区,信息产业规模预计增长26.7%。这一年,昆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强化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带头作用,科技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6.8%。

以稳促变,以稳促高质量发展,是过去一年我们各项工作的主基调。”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重点项目建设,2018年通过全力以赴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项目储备、推动民间投资等工作,有效推动了全市投资稳增长。

在企稳的同时,昆明通过培育“188”重点产业、推动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等工作,加速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在物流产业建设上,昆明被列为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载体城市之一,并分别进入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空港型物流枢纽载体城市、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载体城市3个建设专项。

目前昆明市大健康顶层设计基本完善,大健康产业资源‘家底’逐步摸清,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和不足,在未来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布局,有条不紊地推进昆明大健康发展。”昆明市大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肇圣介绍,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如今,昆明大健康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更加务实、成效也更加显著。

作为大健康发展任务的具体执行部门,李肇圣表示,今后大健康发展要保持“三股劲”:“第一是闯劲,在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报告中,要求大健康产业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第二是冲劲,放眼全国,目前很多有大健康发展资源的省市都将此列入发展战略,发展势头你追我赶,但昆明具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若干优势,而且起步不晚,完全有实力保持我们已取得的成绩,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步伐;第三是韧劲,凭借锲而不舍的坚韧和执着,我们要将昆明大健康在全国做出亮点和示范。

3个创新助力发展方式新突破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围绕增强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等六大产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建设,打造全省工业创新核心区。同时,设立区块链发展基金,引进一批区块链创新企业,促进电子政务、跨境贸易、住房租赁、智慧康养等领域率先实现区块链示范应用场景落地。

强力推进产业创新。推进国家植物博物馆开工建设,出台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高新区生物产业基地、滇中新区医药产业园、茨坝生物科技小镇建设,确保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引进培育一批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5G通信等骨干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和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确保信息产业规模增长20%以上。

着力推进机制创新。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科技领军人才,完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园区人事和分配制度创新,推进园区实体化改革、市场化运作、扁平化管理,确保安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昆明强,工业在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全市工信系统将坚持‘制造强市’不动摇,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把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当作第一要务,强力推进产业创新,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实现工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活力激发。”市工信委主任严敏表示,新的一年,全市工信系统将从抓新兴产业突破崛起、抓传统产业存量变革、抓产业链条延伸、抓工业园区载体建设、抓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抓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抓工业绿色转型发展7个方面入手,奋力推动昆明工业高质量发展。

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全市商务和投资促进系统将坚持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为主线,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便利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外贸结构升级,提升外资使用效益,深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推进开放型经济深入发展。特别是围绕释放发展活力,在扩大开放优势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增强竞争实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昆明日报 记者殷雷  廖兴阳  廖晶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