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成经济新增长点 要素供给仍存结构性不足

26.01.2016  19:46


  双创热情:市场是催化剂
  编者按: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兴起。国务院出台多项文件持续为“双创”清障搭台,各级政府对“双创”的支持力度仍在加码。“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推手。在当下,创业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在实践中,进一步破除“双创”政策落地梗阻,调动各方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产学研等力量,仍需要制度建设保驾护航。
  记者近日在京沪粤鄂陕皖等地调研发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地初步形成风起云涌之势,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加快形成以及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多地在推动“双创”过程中,重政府投入,轻市场运作;运动式痕迹较明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 存在未因地制宜的盲目跟风倾向。各界期待下一步加速“双创”活动的市场化进程,推动形成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创新创业成经济新增长点
  在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支撑下,市场主体参与“双创”的热情空前高涨,“双创”工作在稳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等方面也已初显成效。同时,在“双创”热潮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创新创业正在成为新的就业方式和价值导向。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报告》,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其中新增企业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新增企业运营资产达2万多亿元,营收8000多亿元,对GDP增速拉动达0.4个百分点。
  大量新增市场主体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返乡农民创业人数同比增长3.1%,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同比增长11.6%,新建企业、个体工商户平均带动就业人数分别达到7.5人和2.8人。
  在调结构方面,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4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国家高新区每天平均诞生130家企业,比去年同期增加2倍。
  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为创新创业热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市场主体参与“双创”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商事登记制度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简化了创业程序,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目前,注册一家公司的平均用时从改革前的26天缩减为现在的14天,日均新注册企业由改革前的6900户上升到1.1万户。
  在“双创”热潮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鼓励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创新创业正在成为新的就业方式和价值导向。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管委会副主任、经济学博士亢振峰说,从解放思想的角度来看,“双创”活动的意义,可能不亚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
  经济新常态下,能否把握好此轮创新创业的战略机遇,将对于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客工场创始人、原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毛大庆说,纵观世界,年轻人是创新创业的主体,而中国距离步入老龄化社会只有十多年的窗口期,在此之前,如果不能打赢这场战役,重构经济发展动力,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会走得十分艰辛。
  要素供给仍存结构性不足
  记者在多地采访中了解到,尽管支持“双创”的人才、资本、公共服务平台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有一些要素呈现出结构性供给不足的态势,影响了创新创业的实际效益。在补齐要素短板的同时,还应警惕一些不良苗头,对症下药,以防止“双创”流于形式化、同质化。
  草根热情被激发,但是公务员、科技人员创业的热情相对不高;国有资本大量涌入,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略显不足;硬件强、软件弱的孵化器、众创空间迅猛生长,但提供全链条、全方位支持的商业性孵化器发展相对迟缓。“看似量很大,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不甚理想。”亢振峰说。
  在快速补齐“双创”要素短板的过程中,一些不良苗头也值得警惕。
  ——重政府、轻市场。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说,政府在支持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若过多地采取直接介入方式,如评价、评审、评估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及项目的好坏,再衡量是否补贴,那么“这种扶持的思路不对,容易让人奔着补贴去。”
  ——两头热、中间冷。党中央、国务院将创新驱动及“双创”工作作为国家战略来抓,基层对此热情高涨、充满期盼,但是仍有地方对此认识不足、落实不够,甚至出现一些企业、群众拿着国务院文件“逼”行政部门落实的情况。
  ——盲目仿效多,因地制宜少。中国科协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大量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文件多达2000多份,不少地方和国务院、部委层面的政策存在一个口径说话、“上下一般粗”现象,没有因地制宜,对当地创新创业主体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响应不够,亲和力差。不少地方出台的产业发展规划趋于同质化,较少考虑自身的产业基础和承接能力,缺乏区域性的产业协作。
  ——搞工程的方式搞创新,搞运动的方式搞创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黄涛说,现行的严格控制科研预算、人为设置科研进度,是典型的搞工程思维,不符合创新的客观规律;同时,过度鼓吹创业成功的价值,让创业者缺乏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理性判断,一哄而上,这种“运动式”的动员方式可能会透支政府的信用。
  “双创”市场化进程亟待加速
  受访者普遍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市场行为和自发活动,宜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初步完成引导之后,政府可有意识地退出“双创”活动的竞争性领域,更多地将资源向扶持“双创”的土壤倾斜,提高政策的普惠度。
  一是对小微企业全面免税。小微企业是创新创业的出口,要推动创新创业,关键还在于解决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总税率为64.6%,全球排名第19位,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位;而以创新创业著称的以色列为30.1%,美国为43.8%。
  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安西印等建议,对于年营业额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微企业、个体户给予一定年限的全面免税。小微企业对税收的贡献本就不大,但是税收给其带来的压力却很大。对小微企业全面免税,可以促进小微企业的出生、成长,于眼下财政有损,但于经济长远有益。
  二是大幅减少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的直接投资和选拔性补贴,让社会化的专业机构发挥更大作用。毛大庆等提出,创新创业服务本质上是商业行为,商业机构通过股权投资实现项目和平台的利益捆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政府可逐渐减少介入。
  三是对各类扶持双创和小微企业的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对普遍反映“解渴”的政策予以合并,难操作、效果不明显的进行剔除,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双创”公共服务云平台,并适时起草出台《创新创业促进法》,以法律形式将“双创”战略固定下来,避免沦为“一阵风”。
  四是充分认识区域性的资源聚集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坦然面对正在形成的“马太效应”。罗晖等提出,北京、深圳等各种要素聚集城市的“双创”成果正在呈现指数级增长,而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双创”过程中相对困难。建议不同地方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去学习跟进,避免盲目跟风、模仿。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