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破茧促云南非公经济发展
“我们的创业项目受到了国家的鼓励,我们正在搭建一个农产品的电商平台,做‘最初一公里’,和马云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对接,这就是创业。”面对国家工商总局领导和台下30多家投资基金代表,年轻创客子书清心侃侃而谈——她要做的,是在优秀项目路演融资推介会上把自己的创业项目和团队推介出去,以吸引到投资机构的投资。
今年9月24日,“彩云之南 创意之滇”创客大赛在北京中关村举行,这项由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主办,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管委会等单位承办的比赛,首次把云南的创客们带到了首都,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面向全国展现自我的舞台。
这样由政府主导、园区落地承载、企业支持,从“发现创客”项目到“孵化”的大赛,只是“十二五”以来昆明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昆明市提出要努力扩大就业,坚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努力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保持在8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昆明创客也随之破茧而出。年轻的昆明创业者们忙碌在自己的创业项目中,他们带动起春城的创业潮流和创业方向,一批批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促进了昆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放宽门槛释放创业活力
回溯3年前,27岁的女孩子书清心已算是事业小成,“我的家居工厂做到了每年1.2亿元的营业额,但后来的投资都失败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我就回到大理的贫困山区做公益。”就是在这期间,子书清心看到了云南山区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巨大潜力,于是组建了一个包括10多名返乡大学生的创业团队,希望搭建一个电商平台,把大理平川的小苹果“用麻袋装着卖出去,换回钱用麻袋装回来”。
此时,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扶持政策正大力实施。一方面,昆明认真清理并消除影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存在的户籍、用工、收费等方面的政策限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制度、用工制度,扩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容量,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清理阻碍创业的各种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引导青年人自主创业。
那时,宾川平川镇小苹果几乎无人知晓,每年都有很多果实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大片大片地烂在地里。借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春风,子书清心创业团队在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搭建的电商平台,让这种农产品开始通过电商渠道进入千家万户,这也是该创业项目得以走进中关村路演,吸取基金投资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昆明以鼓励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为基本要求,按照“非禁即准”的原则,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贯彻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小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跟踪服务、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
“组合拳”破解创业难题
从2009年起,在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基础上,昆明推出了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用“组合拳”破解创业难题。为首次创业人员提供了创业小额贷款,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相关税收,给予创业者一条龙创业帮扶,给予创业者1000—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在跟踪服务机制方面建立了“1+3”创新性机制。
同时,昆明还率先在全省建成了首个免费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的大学生创业园,逐步在四区一市一县建立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给予适当的通讯费补贴,提供政策咨询、资金扶持、创业培训、专家辅导以及后续跟踪、法律咨询等创业服务。
创客破茧促进产业升级
在政策上,行政审批制度、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也为创新铺平了道路。这从企业营业执照的办理就可以看出,此前,办一家企业营业执照的平均时间需要将近一个月,而现在的平均时间是1—2天。
通过推进“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三项贷款”为重点,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明显。去年,全市共发放“贷免扶补”创业贷款4.2785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2938亿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0.6943亿元。“三项贷款”直接扶持1.65万人创业,带动约4.95万人就业。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大学生创业园35个,为创业人员提供场地、办公设备等全方位创业平台。其中,3个大学生创业园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15个大学生创业园被市政府认定为“昆明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下,昆明企业注册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将近60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1.8%。由于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由“实缴”改为“认缴”,许多以前注册的个体工商户直接注册了企业。同时,商事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民间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在各个创业园区,“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4月,云南首个大型创客服务平台“创客会”正式上线,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云南创新型中小企业、创业者、准创业者、独立创意人等云南创客提供资讯、资源、金融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与孵化基地。此外,五华区、高新区均在依托现有的科技孵化器打造“创客空间”,催化技术革命,引领创新文化。
昆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建成科技孵化器2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9家、孵化企业867家、毕业企业超过626家,孵化面积达67万多平方米;孵化器技工贸总收入8239.71万元,申请专利数621项。以云南沃森生物、昆明绿电公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昆明产业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