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凝聚法治的信仰与力量

07.01.2015  10:40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邹伟、罗沙、陈菲)法治,中国在2014年的铿锵足音。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依法铲除腐败、扎紧制度“笼子”,再到以简政放权为抓手打造法治政府;从刘汉刘维特大涉黑案法槌落定,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商业贿赂案开出巨额罚单,再到呼格吉勒图案再审判决无罪……岁末之际,回首即将挥别的2014年,法治的烙印竟是如此明晰。

   信仰,因法治而愈发坚定;力量,因法治而壮大。

   以国之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2月,我国迎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

   从32年前的现行宪法通过日,到13年前的全国法制宣传日,再到今年的国家宪法日,12月4日承载着我国对于法治的执著追求,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进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新起点,依法治国步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是根植于中国这片土壤上的伟大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从“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到“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从“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到“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翻开全会决定,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力透纸背;着眼当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蓝图正在或即将一一落实。

   凡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体上已经有法可依。2014年,立法机关集中开展对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按照“施工图”蹄疾步稳向前推进提供法律保障。

   法治之关键,在于政府要依法行政、遵守规则。

   2014年,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自我革命,中央政府下出简政放权“先手棋”,取消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改革前的220个减少到目前的150个左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今年以来,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渐次推开。完善司法责任制,强化监督制约;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让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

   因法之义:制约公权力保障私权利

   在我国现行宪法的文本中,“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之前,折射出“国家机构成立的目的在于实现人民的权利”这一深刻要旨。

   今年10月,制定25年的行政诉讼法作出首次修改,进一步拓宽“民告官”法律渠道。通过对起诉、审理、判决、执行等机制的改进和完善,解决“民告官”长期存在的“三难”问题,进一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经济领域的立法正在加速,并以此为基本遵循。

   当前,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推进之中。各地大力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以为群众提供更为完备的法律服务。

   以法治保护私权利,关键在于厘清权力边界,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

   人们发现,“制度的笼子”正在日渐严密--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中之重。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大举措正在加速推进,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夯实基础。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不断迈出新步伐,为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提供保障。

   人们看到,曾经的权力滥用者难逃法纪惩处--

   今年12月,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因犯受贿罪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刘铁男的犯罪事实几乎全部与滥用审批权有关,此案也被视为向“审批崩塌式腐败”开刀。

   截至目前,中央政法委已集中通报三批共数十起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及时清除害群之马;并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始终保持对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查、有贪必肃。

   今年以来,周永康、徐才厚等多名“大老虎”落马,马超群、张新华等一大批“小苍蝇”被查处。反腐“零容忍”的背后,各地普遍强调信息公开、程序正义和事实证据,一些案件的审理更是以直播等方式公开。目前,中纪委及最高司法机关已将“法治反腐”作为行动标准,各种制度正在酝酿完善之中。

   “法治的核心要义不是扩权,而是限权;不是治民,而是治官。”云南大学法治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启梁说。

   应民之愿:向公平正义加速迈进

   12月1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已是严冬;在这一天公布再审结果的呼格吉勒图案,是全国关注的热点。被认定犯故意杀人罪、流氓罪并执行死刑的时年18岁青年呼格吉勒图被依法判决无罪,18年的沉冤终于昭雪。随后,相关问责程序依法启动。

   “正义终究到来了,期盼法治可以让每一位百姓都感受到公平公正!”网友“流水高Shan”如是评论。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也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期待之高前所未有,信心之坚前所未有。

   让公正之光照进司法机关执法办案的每个环节--

   去年以来,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分别出台办法,完善执法办案制度。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纠正23起重大冤假错案,其中大部分是司法机关本着疑罪从无的理念予以纠正。

   涉法涉诉信访开始呈现“弃访转法”势头。在中央各部门努力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依法按程序反映问题的意识逐步增强。

   让法治给“用歪的权力”套上更加牢固的枷锁--

   根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我国将在5年内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专家认为,这实际上是确立了我国民间呼吁多年的“反腐立法”的时间表。时下,距离规划完成还有整整三年时间。

   目前,反腐立法的“探路”已在一些地方悄然铺开。广东省人大的立法计划中将包括《广东省预防腐败条例》,明确“裸官不得担任领导职务”等。此前,汕头、珠海已率先出台预防腐败条例。

   让百姓在法治保障下更加平安幸福、安居乐业--

   扫黄禁毒、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电信诈骗、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2014年,一系列打击整治行动陆续开展,一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先后侦破、判决,为人民群众努力创造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

   对酒驾、醉驾打击力度不减。“醉驾入刑”三年多来,年均醉驾起数相比“醉驾入刑”前下降42.7%,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和39.3%。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今年以来,《关于打击网络犯罪案件适用刑事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审理网络侵权民事纠纷司法解释等先后出台,法治手段在净化网络环境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乐其业必先安其居。为终结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逐步消除不同户口附着的利益差异,7月,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同时,政法机关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积极推动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

   法治中国,已在路上。期盼殷殷,任重道远。

   在法治保障下平等、有尊严地生活,以法治推动反腐持续深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信法守法成为社会新风尚……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万千期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