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推广减隔震技术 要让居民住房更抗震

19.01.2016  10:34

从昨天召开的2016年度云南省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获悉,去年我省地震活动偏弱,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今年我省将重点做好6方面工作,推广减隔震技术研究和应用,解决城乡居民抗震设防能力薄弱问题。

去年地震活动偏弱

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我省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全省均处在6度以上地震烈度设防区,7~9度设防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4%。按百年尺度统计,平均每8年发生1次7级地震,每3年发生2次6级地震,每年发生3次5级地震。

2014年,全省发生4组8次5级以上地震、3次6级以上地震;2015年我省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2次,分别为3月1日沧源5.5级、10月30日昌宁5.1级地震。与2014年相比,地震活动偏弱。去年,破坏性地震次数、震级大幅降低,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在防震减灾方面,我省还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全省加大投入,实施了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等系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条件、总体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仍存在城乡建设抗震设防要求尚未全面落实,农村民居、各类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不强等薄弱关节。

推广减隔震技术

灾区民房要完成重建

会议提出,2016年防震减灾要抓好6项工作。加强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工作。要积极推动“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建设,以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为契机,继续开展“临震预警”技术和方法研究,力争地震预警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提升震害预防能力。指导和支持各州市开展城市老旧房屋、重要基础设施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围绕解决城乡居民抗震设防能力薄弱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城市老旧房屋、城中村等改造工程,突出加强对高烈度区、地震重点危险区、重点监视防御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力度推广减隔震技术研究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目前已进入深冬季节,鲁甸等地震灾区气候寒冷、雨雪冰冻较为严重,要摸清受灾群众冬春期间口粮、衣被等短缺底数,确保所有受灾群众能够安全温暖过冬、祥和过年。全面完成民房恢复重建任务,以及其他恢复重建项目工程进度。

记者 杨质高(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