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冬季农业去年实现产值387亿 远销40多个国家及地区
记者 朱金磊 摄
蔬菜种植
编者按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独特的生态和气候等优势,让云南的冬季变成丰富群众“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的大好时节。冬日里,东西南北,从山区到坝子,或破土开墒、或播种采摘,到处是冬忙景象,在冬季里”抓钱”早已成为云南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
一直以来,云南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内容以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抓基地建设、抓科技支撑、抓新型主体、抓品牌培育、抓市场开拓、抓质量安全、抓资源整合等环节入手,全力加快冬季农业开发产业化进程,形成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开发产业化、销售国际化的冬季农业开发格局。
全省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着力推进冬季农业开发,让云南现代农业的天地更加宽广。冬农开发已覆盖全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市、区),面积达到2466.14万亩,上年实现产值387亿多元,亩均产值达到1571元,项目区农民人均从冬农开发中实现的现金收入超过1000元。冬早蔬菜、冬马铃薯鲜薯等,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的37个大中城市和40多个国家及地区。
大理 冬季农业红红火火
天气骤冷,弥渡县坝子果河公路旁的蔬菜大棚内却春意盎然,绿色的黄瓜、红色的西红柿,惹人喜爱。
“我们用大棚种植黄瓜,一年种植两季,每亩产值超过8万元。今年还与深圳的35家超市签了订单。”弥渡鲁滇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树春说,2013年他从山东省寿光县来弥渡种菜,就是看中了当地的土壤和气候。
“近年来,促进冬季农业开发,大理是下了大工夫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局局长李跃兴介绍,去年6月,州政府及早部署冬季农业开发工作,全州计划安排冬农作物276万亩,比上年增长4.15%,力争实现冬农产值大幅增长的目标。
大理州坚持“科学合理布局,扩大种植规模”,在烤烟产区和北部坝区布局种植80万亩早熟、优质、高产大麦;紧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结合畜牧业配套循环利用,兼顾中北部地区水稻抢节令栽插,在大理、洱源、祥云、鹤庆、剑川等县市坝区布局种植50万亩蚕豆;东南部、西部各县的河谷及山区旱地布局种植30万亩小麦,北部地区旱地实行预留间套行种植模式。同时,在巍山、洱源、弥渡等县具有油菜生产优势的重点乡镇,连片示范布局种植30万亩油菜、52万亩冬早蔬菜、20万亩马铃薯。全州已投入财政资金近3000万元,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作物生产基地建设。
同时,认真办好典型示范样板,县级样板规模不低于2万亩,乡镇级样板不低于0.5万亩。举办冬农高产创建示范样板30多万亩,示范推广绿肥与蚕豆、油菜与蚕豆、麦类与蚕豆、红花与豌豆等生物多样性间套种植65万亩。组织2580多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促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到位率,带动服务科技示范户做好科技服务生产。记者 庄俊华 通讯员 李武华
腾冲 油菜开发聚人气聚财气
2015年,腾冲市冬季农业开发取得新成绩:实现冬农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20元。其中,油菜的开发成效尤为突出。去年,全市油菜播种32万亩,油菜籽产量4.66万吨,比2010年增1.33万吨,年均递增6.95%,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2位。
在腾冲市,油菜是当地的传统小春作物。近年来,依托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等平台,全市油菜生产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扣种稀播、培育壮苗、免(少)耕栽培、合理密植、应用套作实现一年三熟、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高产型杂交油菜的推广已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油菜已成为腾冲冬季农业开发的主要优势作物,是目前促进农民增收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为进一步开发油菜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去年腾冲大力推广油菜打苔技术,同时把打下来的苔当新鲜蔬菜或进行加工腌制成为商品,一菜两用,增加了效益,促进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腾冲市农业局副局长黄国波介绍,去年,腾冲还承担了国家、省、市油菜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县级新品种引进示范6组,品种66个;开展配套高产集成栽培技术研究、示范及展示33亩,稻后免耕油菜栽培示范、烟套玉米再套油菜“一耕两套三熟”的节本增效模式示范52亩,举办新品种配套综合高产技术集成示范样板2035亩,为油菜品种的审定和因地制宜推广良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油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油菜的推广种植,为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契机,每年冬春时节,腾冲市界头镇十余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与蓝天、白云、高黎贡山,构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农村画卷。目前,腾冲已成功举办了三届花海节,以前仅仅作为农作物的油菜,如今却成为了一种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为农村聚来了人气也聚来了财气。(记者 朱金磊 严家芬)
黄瓜丰收 记者 庄俊华 通讯员 李武华 摄
双江 发展冬季农业鼓起腰包
除草、松土、培土……一大早,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忙孝组的俸付江一家就在地里忙开了。同他家一样,成片的马铃薯地里,到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再过一个多月左右,这里的马铃薯将运往昆明、西安、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早在2007年,忙孝组便以“支部 协会 基地 农户”的形式,成立马铃薯产业协会和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马铃薯。
“按照目前价格来看,这些马铃薯亩产值约在7000元左右。”俸付江说。
“自发展订单农业以来,冬马铃薯收入已经占到村民农业总收入的50%左右。” 一旁的忙孝组组长李宗强介绍,今年全村120多户中有70多户种起了冬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
在村口,一套低温烘烤水稻的机器已经组装完毕,旁边是马铃薯收储中心、育秧大棚冷库等规划地块,停车场上是插秧机、育秧机和收割机。就在去年,村里又成立了双江允俸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将继续发展好‘稻+再生稻+薯’和‘稻+鱼+再生稻+薯’种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李宗强介绍说,将两个合作社放在一块建基地,就是要把农机、农艺相融合,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把农业科研推广与专业合作社相融合,实现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把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发展循环农业。“未来还要实现传统销售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田园观光、乡村旅游相结合。”
双江县着力推广冬早马铃薯、冬早蔬菜、冬油菜、冬荞等良种,形成了冬早马铃薯、冬早蔬菜等优势产业,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烟后豌豆”、“早稻+再生稻+马铃薯”等种植模式和成功经验。通过探索订单农业、合作社批量供应等营销模式,冬季农业开发产品远销省内外。2015年,全县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9.01万亩,总产值2.3亿元。通过招商引资,全县目前从事冬季农业开发的企业有5家,订单农业面积2万多亩。记者 谢进 李春林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