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科院在镇雄县实施科技“造血”式扶贫

09.12.2014  10:43

田间指导(供图)

核心阅读

抓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强科技打造特色产业,力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多做实事。”镇雄县是省农科院的“四群”教育活动挂县联系点、挂钩扶贫联系点。省农科院找准需求和结合点,从科技入手,进村入户,尽心尽力实施帮扶,力争把扶贫任务落到实处。

兴产业

科技助力脱贫增收

镇雄县木卓镇六井村936户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养殖业和种植业。村里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正大力发展核桃、杉树等经济林业。对此,省农科院因地制宜开出扶贫“良方”。以科技兴产业,带动村民脱贫增收:引进试种大马士革玫瑰;安排“云瑞”系列玉米良种和地膜,打造100亩集中示范样板;以牛羊养殖为重点,帮助当地引进牧草新品种和优良种牛、种羊,大力扶持示范户……在科技的带动引领下,六井村特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六井村的变化,仅是省农科院科技扶贫的一个缩影。今年,按照省委相关安排部署,镇雄县成为省农科院的“四群”教育活动挂县联系点及挂钩扶贫联系点,木卓镇成为院领导和相关处室的包乡联户点。面对当地自然生态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省农科院党委、行政领导班子深入调研后认为,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根本动力,只有强科技,兴产业,才能把扶贫任务落到实处。

在帮助当地农民打造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过程中,科技持续发挥作用。如对经济来源单一的银屏村,省农科院确定帮助其发展李树、花椒等经济林木种植,滇黄金、白芨和党参等中药材种植,扶持养蜂农户,发展示范蜂场;在海拔较低的新桥村,省农科院提供良种良法,帮助村民发展蔬菜产业;在茶卓村,省农科院帮助建成百亩优质玉米“云瑞88”的集中示范;对缺乏支柱产业的墨黑村,省农科院则加大对福祥乌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支持……

重培训

造血”扶贫立足长远

这几天,镇雄县木卓镇的养蜂专业户张远贤发现蜂桶里长了许多棉虫,他赶紧打电话给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邓君浪。“把秸秆放在蜂桶里去,收集里面的棉虫,这样就不会影响蜜蜂和蜂蜜了。”专家的支招,让张永贤的难题迎刃而解。

蜂产业是省农科院派驻木卓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扶持该镇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帮助农户提高养蜂技术,工作队除在各村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外,还组织了5户养蜂专业户到省农科院蚕蜂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目前,在省农科院的推动及扶持下,该镇的养蜂户已达110多户,户均纯收入达到了20000多元。

10月30日至11月1日,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处组织木卓镇相关领导,镇农技站部分科技人员,7个村委会的支部书记及村主任,天麻专业合作社骨干和部分种植养殖大户,举办了“挂钩扶贫点种植养殖培训班”,通过实地考察加理论培训的形式,重点学习考察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畜禽科学化养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参观了云南沾益益康中药饮片公司加工车间、云南希美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省农科院药植所中药材基地,聆听了来自省农业厅、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省农科院等单位相关专家的精心讲授后,农户们都感到收获很大。

从蜜蜂养殖技术、中药材种植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到留守妇女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农民工道德与维权知识培训,从省农科院举办的多次培训中,村民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增强了脱贫致富的本领,为走上自主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出实效

进村入户真情帮扶

今年2月,随着首批由9名工作人员组成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驻木卓镇,省农科院的科技扶贫工作力量加强,步伐加快。近一年来,该院党政领导多次率领相关处室来到镇雄县,深入到联系的村委会和联系的农户家中,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他们送去化肥等生产生活用品,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并谋划发展计划。

在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努力下,该院挂县包乡联户科技服务计划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如扶贫由村到镇到县延伸,有效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如围绕当地实际,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农民脱贫增收;如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的积极性,入村入户做实扶贫工作;如把抽调科技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技术,在农民身边建立看得见学得会的高产高效生产样板,让农民脱贫有信心、有榜样、有动力;如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速度,扩大对农民科技服务的覆盖面,架起为农民科技服务的桥梁。

抓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强科技打造特色产业,力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多做实事。”省农科院副院长范源洪研究员认为,找准需求和结合点,从科技入手,进村入户帮扶,扶贫才能取得实效。“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尽最大可能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省农科院派驻木卓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队长石俊峰表示,这是工作队最大的心愿。

云南日报 记者 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