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家番兴明:书写玉米传奇

18.08.2015  12:15

玉米专家番兴明

开篇语

玉米专家番兴明、马铃薯专家隋启君、油菜专家李根泽、甘蔗专家张跃彬、花卉专家王继华……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但都是各自研究领域里的领军人物,做的都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事。国家、省和省农科院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让该院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脱颖而出,绽放光芒,这5位专家,便是其中的代表。笃耕云岭,致惠民生,这些农科专家的责任、热爱和奉献,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腾飞的希望和支撑。从本期起,他们的精彩事迹将一一呈现,请予关注。

对于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番兴明而言,玉米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和生命相生共融。玉米育种,是他这辈子为之奋斗的艰苦而又甜蜜的事业。

事实和数据最有说服力——30余年来,番兴明主持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27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7个,这些玉米新品种迄今推广种植80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让人惊喜的是,番兴明选育的这些玉米新品种不但阵容“强大”,还屡屡创造出国际或国内多个“第一”:如“云瑞8号”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抗玉米穗粒腐病的高油玉米品种,2010年入选农业部和云南省主导品种;“云瑞21”是国际上首个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全籽粒粗脂肪6.06%、粗淀粉72.25%;“云瑞1号”是国内外首个也是唯一的抗灰斑病硬质胚乳优质蛋白玉米品种;“云瑞88”两次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单个品种已在云南推广500多万亩,是目前云南最具优势和推广最快的杂交玉米新品种之一。

不止步于此。这些年来,番兴明用心血、用智慧、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创新果实,或抗旱性强、或高产稳产、或抗病性好,总能在农民的心目中和选择里占据一席之地。他选育的“云瑞47”平均亩产创我省在喀斯特地形山区和严重干旱条件下玉米高产新纪录;他选育的“云瑞8号”实测平均产量达1014.95公斤/亩,创我省首次经农业部专家认定的玉米高产纪录;他选育的“云瑞999”创造国内19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全国最高亩产……番兴明的科研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去年,他获得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杰出校友奖。今年,他受邀参加将于10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粮食奖颁奖典礼。

番兴明不是一个习惯于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的人。在他看来,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创新不止。“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科研。”正是这样的无悔坚守,番兴明收获了他30余年科研人生中的丰盈和快乐。如今,当他主持育成的“云瑞”系列杂交玉米植满云岭大地的时候,他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希望攻克技术难题,育出更多抗旱性及抗病性强、适应性广、耐低氮的新品种;希望把云南玉米种到北方去;希望把云南玉米辐射推广到南亚东南亚及非洲地区。”番兴明说,这是今年52岁的他今后要努力做成的三件事。

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决定了云南很难育出像北方一样动辄就推广上百万亩的玉米品种。可喜的是,近年来通过种质创新,番兴明率领团队提高了品种质量,“云瑞”系列品种逆势而上,进入了玉米育种力量最强、品种竞争最激烈的北方地区,有的品种甚至比北方普遍种植的“先玉335”增产幅度还大。在缅甸、孟加拉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云瑞”系列品种增产潜力巨大,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不管怎么难,也要尽自己的职责,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否则就虚度一生了。”番兴明就是这样的人,善创新,能吃苦,选定目标就不轻言放弃。

带着农民的期盼,怀着感恩之心,在有生之年为玉米育种鞠躬尽瘁。”番兴明的愿望,朴素而执著。

云南日报 记者 陈云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