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索戏:流传数百年的非遗“活化石”
“这戏曲原来只在张艺谋的电影《千里走单骑》里见过,没想到逛公园能看到如此古老的文化。”在第二届“圆通樱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歌舞乐展演上,一种古老的戏曲压轴登台,赢得了观众的无数喝彩。
这种戏曲叫关索戏,是传承自宋代的戏剧“活化石”,如今会此戏剧的传承人也不过30余人。关索戏省级传承人周如文等乐于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这一古老技艺,希望通过更多人的认识和保护,重新绽放她的华彩。
带上面具是另一种人生
周如文今年49岁,平日里,他是庄稼汉,带上面具,他又成为威风凛凛的“张飞”。
周如文18岁从父亲手里接过关索戏传袭的衣钵,如今已经演了31年的“张飞”,他也成为家里关索戏的第四代传承人。不同于京戏、滇剧等需要画脸谱,关索戏属于古老的傩戏,它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便上台。
关索戏以蜀国英雄人物为主要歌颂和表演对象,在歌舞乐展演舞台上,一曲《点将》和《三英战吕布》,表演引人入胜。演员均用本地方言唱白,唱腔独一无二,演唱没有复杂的器乐伴奏,只需敲锣、打鼓即可。
走下舞台、脱下面具,他们又回归田间地头的农民生活。关索戏于周如文等人而言,是不计报酬的兼职,更是一种信仰。
“世袭传承”者仅34名
关索戏目前仅存于阳宗镇桃李村委会小屯村,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会这一古老戏种的传承人仅34名,其中20人为演员,其余14名为伴奏。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传承人均清一色是男丁。当地还流传一句话“小屯村,玩关索,传留子孙”。
“我家从老祖那代人就开始演关索戏,到我已经是第四代了。”周如文介绍,如今他也面临着传承问题,“大儿子在外地不适合传承,小儿子马上满18岁,要看他愿不愿意。”
今年有望建传习馆
眼下,在小屯村,关索戏演员平均年龄50岁,年龄断档很严重。其中年龄最大的演员已年近耄耋。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也加入了4个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从年龄层次看,参演关索戏的人员,尤其是主要演员年龄普遍偏大。周如文说,主要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关索戏。而且演出的面具、服装也陈旧破烂,尤其是现存的面具仅有20个,都是10多年前老师傅流传下来的。该面具制作工艺复杂,近两年来他们到处寻访,但已无人会做。再加上排练经费等困难,关索戏的传承十分艰难。
同时,关索戏剧目有长有短,长的可达3小时,短的约30分钟,演出的大锣、大刀等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过去关索戏剧本比较丰富,曾有60余场剧目,但近些年随着演员与典籍的流失,如今能排练演出的仅有10场左右。
为抢救阳宗这个唯一国家级非遗,阳宗镇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内阳宗镇将建起关索戏非遗传习馆,让演员们能有排练场地,并通过文物展示等方式,将让更多人认识和喜爱关索戏。(昆明日报 记者廖晶蓉)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