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科技成果拟登记项目情况的公示(一)

24.04.2015  16:47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工作,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2号)要求,拟对西南林业大学完成(或以第一单位完成)的“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的发掘与创新研究”、“西南特有鱼类鮡科及鲤科野鲮亚科的分化及分布”、“过渡金属原子和离子与小分子气相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和“纳米材料改性木材胶黏剂应用基础研究”4项研究成果进行登记。现将4项科技成果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内,任何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请以实名及书面材料的方式向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反映。

公示时间:2015年4月24日至5月8日

联系电话:0871-65141725

 

 

2015 年4月24日

 

 

成果一:

成果名称: 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的发掘与创新研究

完成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林业局、云南南亚竹藤研究中心、瑞丽市林业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芒市林业局。

完成人: 辉朝茂、杨宇明、杨新凯、刘蔚漪、郭正云、史正军、段安安、阳雄义、石明、申家兴、陈浩、孙茂盛、吴鹏、阳斐、刘瑞华。

成果简介: 本项目以历时二十多年收集的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竹文化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结合2008-2014年间的重点调查,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

(1)中国竹文化特点和世界特色竹文化区比较研究:本研究以中国竹神话传说为切入点,从竹子与中国历史、竹子与精神文化、竹子与中国艺术、竹子与中国园林、竹子与人民生活、历代咏竹诗词等方面系统总结论述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竹文化,并对世界竹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首次提出了东亚"毛竹文化区"、东南亚"龙竹文化区"、喜马拉雅"高山竹文化区"、南美洲"瓜多竹文化区"等4个世界特色竹文化区理论。

(2)云南少数民族竹林生态景观多样性分类研究:本研究从竹林生态景观多样性分类研究入手,分析和论述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和竹类多样性的密切关系,首次提出了竹类植物多样性是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的必要物质基础和前提的理论,认为竹子具有特殊重要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是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殊植物。根据竹类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生态文化特征,采用5项评价指标、25项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得分最高的10个重要生态文化竹种。

(3)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及其分类发掘研究:本研究从竹民居文化、竹用具文化、竹饮食文化、竹乐器文化、竹精神文化、竹名称文化等6个方面,首次对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进行系统发掘、整理和分析,认为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竹子的广泛利用遍及衣、食、住、行、用诸多方面,对各民族人民的历史、宗教、民俗、建筑、农业生产、文学、音乐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独特的影响,是"民族竹文化之乡"。调查和整理竹文化实物1200多件,并首次确立了三级分类代码体系,按照分类代码建立了实物档案。

(4)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分区和地理分布研究:首次研究总结了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的分类区划和分区发展方向,将其划分为8个竹文化区:滇南龙竹/甜龙竹-傣族竹文化区、滇西南巨龙竹/龙竹-佤族/拉祜族竹文化区、滇西南凤尾竹/泰竹-景颇族/傣族竹文化区、滇西北高山竹/针麻竹-怒族/傈僳族竹文化区、滇中慈竹/金竹-彝族/汉族竹文化区、滇东南香竹/沙罗竹-哈尼族/彝族竹文化区、滇东南麻竹/粉单竹-壮族竹文化区、滇东北筇竹/毛竹-苗族/彝族竹文化区。

(5)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重点分析和论证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案。首次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和开发潜力,提出了以少数民族竹文化为背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构建方案:"建立两种体系、实施一个工程"。即:建立生态竹林景观体系,建立民族文化景观体系,实施"12345工程"。

(6)少数民族竹文化创新发展研究:在少数民族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取得特种珍贵竹文化品种"巨龙竹优良种源"和"云南甜竹优良种源"林木良种证书2项,注册登记珍贵竹文化新品种"翡翠佛竹"1项。

(7)编著出版《少数民族竹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专著2部(分别由国际竹藤组织和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博士2人,硕士10人。

(8)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累计增收节支合计8395万元,推广面积26.7万亩;带动农户1500户,推广20万亩,增收1500万元;收集保存珍稀竹藤种质资源415种。在发掘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成果二:

成果名称: 西南特有鱼类鮡科及鲤科野鲮亚科的分化及分布

完成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

完成人: 周伟、李旭、郑兰平、李凤莲、李明会

成果简介: 淡水鱼类的分布记录了水系的变迁和更替。因此,通过分析现生淡水鱼类的分布格局,可以反过来推演地球上曾发生的地理、地质事件和水系的分化等。当亲缘关系甚远的鱼类不同分类群重复出现在相同的、特定的分布区时,它们的分布格局可能是由于某个造成这种同一格局的历史事件导致的。但在过去,推演一个地区的水系分化史时,由于孤立地使用不同的鱼类分类群,得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相悖的。Nelson and Platnick (1984) 提出使用分布于同一区域,但关系相距甚远的分类群展开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将它们的分支图整合,取其一致的地方,即可得到一个较统一的生物地理分布解释。基于这样的理念,选择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鲇形目鮡科和鲤形目鲤科的野鲮亚科鱼类,采用经典分类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运用分支分类学(Cladistics)的理念,展开分类、分布和分化研究,进而深入到云南六大水系的起源和分化探讨。结果表明,(1) 盘鮈的起源和分化暗示着滇东水系的形成及以古滇池为中心的多次溯源袭夺:古云贵高原是盘鮈属鱼类的起源、分布和分化中心,南盘江形成时期先于元江和金沙江,南盘江、绿汁江和金沙江先后与古滇池相连通,元江-红河主干的左岸支流曾向古云贵高原浅水湖泊袭夺或南盘江水系小支流改道注入元江-红河。(2) 褶鮡属的起源和分化揭示了滇西诸水系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密不可分:晚上新世高黎贡山和横断山诸夷平面较完整均一,滇西各大水系可能曾相互沟通,晚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的青藏高原隆升导致元江-红河水系形成及褶鮡祖先的第一次分化,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促成湄公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呈扫帚状依次散开,褶鮡也伴随着发生了3次分化。(3) 元江-红河水系为一分界线将云南的鱼类划分成两大块,元江-红河水系以东与以西的鱼类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元江至澜沧江一线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缝合带。(4) 围绕着鮡科和野鲮亚科的分类和分化研究发现1个新属、20个新种和1个国内新纪录种。

 

成果三:

成果名称: 过渡金属原子和离子与小分子气相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完成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

完成人: 李涛洪、谢小光、高树林、曹槐

成果简介: 过渡金属作为化学合成中最重要的一类催化剂的角色早已被全世界化学家所认可。然而,由于过渡金属本身的电子结构十分复杂(如未充满的d轨道可使其与有机物生成配位化合物或络合物;再如,相对论效应和众多低激发态的存在使其在反应时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和复杂的机理等等),导致其参与的化学反应的本质也极难为人们准确认知。因此,对过渡金属化学反应的研究一直是化学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只有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才能认识反应的本质,而这是人们干预和利用化学反应的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反应机理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反应中间体存在时间极短,难以捕捉和分离;其次,实验结果是许多微观过程的宏观表现,而实验手段无法直接观测这些微观过程。基于严格的量子化学理论,理论化学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在分子水平上实现对任意目标反应的独立研究和再现,克服了实验研究的主要困难。目前,理论化学方法已成为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的有力手段。

由于消除了通常凝聚相反应中遇到的溶剂效应影响,气相反应已经发展成为探索金属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金属有机合成的一个有效手段。金属离子、原子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气相反应也成为金属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自2003年起,项目组致力于过渡金属化学反应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历时10年,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及MP2、CCSD(T)等从头算方法对过渡金属原子M(M=Ti,Ni,Y,Zr等)、离子M+(M= Mn,Ni,Cu,Pd,Pt,Au等)以及硫化物离子MS+(M=Sc,Ti,V, Zr, Nb等)与含氧、含硫无机分子、卤代烃、烯烃和炔烃等有机分子间40个以上气相反应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旨在从反应机理、反应能力学(活化能、反应热效应)、各物种电子结构和稳定性、相对论效应、可能的势能面交叉(双态反应)等诸多方面对反应活性和产物分布等实验结果进行理论解释,从而揭示反应的本质。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将大量具体反应体系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筛选出了适合于过渡金属参与反应的高精度、低耗时的理论计算方法。对于含3d过渡金属的体系,B3LYP方法与DZVP和TZVP全电子基组联用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其精度甚至优于计算量更大的6-31G和6-311G等标准基组;对于含4d和5d过渡金属的体系,包含相对论效应的aug-cc-pvnz-pp系列赝势基组精度高、耗时短。(2)在国内外率先系统地开展了过渡金属硫化物阳离子与CO2、CS2和COS等小分子气相反应的理论研究,已基本阐明了O/S交换及O/S转移反应机理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3)明确了过渡金属离子、原子与有机分子反应的一般性机理,即反应中消除H2、HX等小分子时,可经历一步反应(协同机理)或分步反应,前者的势能垒通常较低。(4)揭示了过渡金属参与反应的多步骤、多通道的复杂特性,即过渡金属原子或离子与其他分子反应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碰撞络合物,这些络合物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稳定性各不相同,经历不同的过渡态后可异构化为众多的中间体,进而解离为最终产物;基本阐明了过渡金属原子、离子在活化各类型共价键时的反应活性规律及其与电子结构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过渡金属离子“双态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必备条件。上述成果成功地解释了国际上几个著名研究团队报道的实验结果,为理解催化反应机理、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基础理论数据,同时也为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项目研究发表了40篇学术论文,全部被SCI收录。20篇核心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1.415,被SCI论文他引84次。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论文累计他引48次,其中包括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IF=9.809)、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IF=11.444)、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IF=5.310)、Catalysis Today(IF=3.309)等相关学科国际顶级刊物上论文的引用。项目研究期间,研究团队中一人成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两人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

 

成果四:

成果名称: 纳米材料改性木材胶黏剂应用基础研究

完成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

完成人: 雷洪、杜官本、高伟、崔会旺

成果简介: 木材胶黏剂是胶黏剂行业中消耗量最大、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木材胶黏剂的性能特点对最终产品的性能及使用环境产生直接影响,木材胶黏剂不仅是人造板制备的必备原料,更是其生产技术革新的关键,是提高产品附加值、赋予其高性能的技术核心。纳米科技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发展方向之一,聚合物与纳米材料共同制备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不仅有利于原有聚合物性能的改进,而且,还可能使聚合物具有原组分不具备的特殊性能或功能,因此纳米填料与木材胶黏剂的成功复合有望对木材胶黏剂性能产生根本性影响。

  本研究系统开展了纳米材料改性木材胶黏剂应用基础研究,涉及纳米材米包括纳米蒙脱土、纳米氧化铜,涉及木材胶黏剂包括脲醛树脂、酚醛树脂和聚醋酸乙烯酯乳液(PVAc)

  具体成果简介如下:

  (1)纳米蒙脱土改性热固性醛类胶黏剂应用基础研究。该研究针对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相分离的技术难点,研究了不同分散方法下蒙脱土在脲醛树脂、酚醛树脂胶黏剂体系中的分散状态,制备得到脲醛树脂/蒙脱土及酚醛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并借助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热重分析(TG)、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仪器分析手段,对复合体系进行表征,全面分析了不同复合工艺下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探讨了木材胶黏剂与蒙脱土的复合机理。同时,通过人造板性能测试,发现蒙脱土对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的耐水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并能有效降低体系的甲醛释放量。研究还提出了复合体系中用于改性的蒙脱土临界浓度值及其计算方法,为蒙脱土加量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纳米蒙脱土改性热塑性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应用基础研究。采用不同制备工艺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PVAc/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FT-IR、DMA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对其进行表征,同时根据Agrawal积分方程解析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冷结晶和热动力学特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PVAc的制备与表征、有机蒙脱土的制备与表征、PVAc/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常规条件下,可以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到剥离型PVAc/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蒙脱土与PVAc之间是物理作用,采用不同工艺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分子结构基本一致,PVAc及其与蒙脱土的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力学虽有不同,其冷结晶动力学和热动力学基本一致。

  (3)纳米氧化铜改性酚醛树脂应用基础研究。研究从胶黏剂合成角度着手解决人造板耐腐和木材防腐问题,对延长结构型人造板使用寿命、消除木结构建筑安全隐患、丰富人造板产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纳米CuO在PF树脂合成过程中制备会产生颗粒团聚问题,开发了具有针对性、分散效果良好的表面活性剂,专用于纳米CuO粒子在胶黏剂中的分散。通过表面活性剂技术以物理共混法和溶解法将纳米CuO引入酚醛树脂胶黏剂,得到了分散稳定的纳米复合体系。利用热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氧化铜与酚醛树脂的复合机理,结果表明,纳米CuO促进了酚醛树脂的固化,在一定添加比例范围内,纳米CuO的添加降低了PF体系的反应活化能,同时增大了反应热焓。研究了纳米CuO改性酚醛树脂的应用基础,当利用作为人造板用胶时,胶黏剂强度性能有所提高,同时,赋予了人造板以较优的防腐性能,实现了人造板材料的功能化。

通过本研究工作的开展,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
践行初心使命 选派精兵强将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南省科技厅认真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挂包帮”定科技厅
董华副省长调研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
2019年5月7日上午,董华副省长前往昆明高新区,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