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明环滇湿地的“四大误解”
打开昆明市区地图,一块块绿意盎然的环湖湿地宛若一幅幅山水画,带给昆明人清新体验。湿地使普通市民有一个绿色生态的休闲去处,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保护滇池生物多样性、维系水生态安全屏障。当我们享受环湖湿地带来的益处时,也必须意识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是每一个昆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环湖湿地目前建设如何?湿地的规划依据和具体功效是什么?近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为大家澄清一些关于环滇湿地的“普遍误会”。
误解1
湿地只有生态功能
实际情况:在经济人文生产生活上都有作用
“湿地,绝对担得起‘地球之肾’的美称,在生态、环保、经济、人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昆明市湿地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珉介绍,具体对于滇池而言,湿地是一个水路交错的过渡地带,水陆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体现在生态功能上。
潘珉具体介绍,首当其冲的就是滇池入湖水质净化。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以至于世界许多地方都通过建立人工湿地来净化污水。湿地中有许多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对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氨氮等进行吸附,消除水体富营养化,作为进入滇池的最后一道生物屏障,处理负荷不重的水体,对进入其区域的水体水质有进一步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湿地还是生物多样性承载区域。就全球而言,湿地只占到全球6%的面积,却涵盖20%的生物物种,可称为“生物超市”。具体到滇池,在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生物多样性排名第三,特有率排名第一。资料显示,湿地生物资源丰富,目前共观察记录植物241种,鱼类28种,鸟类96种,更可喜的是,通过多年的生态恢复,一些像海棠花这样消失多年的水生植物和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鸟类又重新出现。
此外,它不仅能为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误解2
湿地等同于湿地公园
实际情况:主要功能并非休闲,部分湿地不适宜开放
湿地的建成,使普通市民有一个绿色生态的休闲去处,站在市民的角度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潘珉强调,湿地的娱乐休闲功能只是附带的,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控制人数,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湿地是滇池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滇池环湖湿地建设被列为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中“生态修复与建设”的重要内容,项目通过恢复与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和湖滨临带,形成水路间的有效缓冲区,与截污、治污系统共同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逐步回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还湖”。
湿地并不等同于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湿地的一部分,只是在服务设施等配置上,比自然湿地更为人工化。但和一般的公园相比,湿地公园最大限度地依照其原有环境,比如说,就连栈道旁的野草也不会主动割掉。湿地要把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在满足生态功能前提的情况下,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提供一个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去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活动必然会对湿地产生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有些湿地不适宜对游客开放,就需要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即使是对外开放的湿地,也要控制人数,避免对湿地产生破坏。
误解3
湿地都在陆地上
实际情况:滇池湿地是一个整体,还包括湖内部分
现在很多市民都知道滇池湿地属于高原湖泊湿地,那么到底什么是高原湖泊湿地,有什么特点?
潘珉介绍,滇池属于高原断陷构造湖泊,高原湖泊湿地特色明显,由于湖泊构造和地形原因,不同于平原湿地拥有完整的过渡条带,高原湿地没有那么大的条带,缓冲区域比较窄,属于细长型,而缓冲区域越少,就更容易被破坏,恢复能力更弱,所以高原湖泊湿地保护管理和恢复难度都会更高。
湿地类型是怎样划分的?环滇湿地又属于哪类湿地?在市滇管局“四退三还”办公室工作人员看来,其实,滇池湿地就是一个整体的高原湖滨湿地,由从水面到陆地的湖内湿地、湖滨湿地、湖滨临带阶梯状构成,另外还有分布于35条入滇河道口的河口湿地。
目前,滇池周边湿地面积达33.3平方公里。用界限来划分,就是滇池保护界桩外延100米范围,滇池保护以及区域也是用这条线来划分的。保护界桩外的一些特殊区域,也实施保护,就叫做二级区域里的禁建区。
最靠近水面的湿地称为湖内湿地,一般是指水淹没4米以内的水域内湿地,目前有1.12万亩,主要是由各种水生植物所覆盖。湖内湿地往外延伸的部分是湖滨湿地,就是指滇池沿岸这一块,近水低洼的区域,水深多为几十公分至一米之间,这个区域以草本植物、耐水植物为主,还有少量的中山杉等乔本植物。再往外是湖滨临带,这个区域以中山杉、柳树等乔本植物为主,这样就构成层次错落的乔、灌、草的植物群落结构。
工作人员介绍:“过去的滇池大多区域就是这样一个阶梯结构,我们建设湿地就是要恢复滇池生态良性循环。”
误解4
湿地建设就是人工干预
实际情况:遵循“自然恢复最大化、人工干预最小化”原则
建设河口湿地目的何在?这位工作人员介绍,俗话说“水流三次清”,滇池的水是劣五类,流到金沙江就变成三类。这就是自然净化的作用,通过河道转弯、充氧、植物吸收等方式,水体得到自然净化。
但实际上,35条入滇河道离滇池距离较短,自然净化的作用很小。所以,河口湿地的建设就是为进入湖泊的河道污水净化、保障入湖河水的水质,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支撑。在河流两侧建设湿地,开沟布渠,引一部分河流的水进入湿地,让水体植物与水充分接触,通过湿地对河水进行净化。
在湿地建设时,所有工作都是遵循“自然恢复最大化、人工干预最小化”的原则进行的。
“四退三还”办公室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不仅是投资节约化的考虑,更重要的原因是逐步恢复滇池生态良性循环,让滇池的“肺”自主呼吸。据观测,本土植物籽种库就在滇池周边的土壤中,只要人为不进行干预,芦苇、美人蕉、蒲草等水生植物自然就会长出来,而且这些植物都是滇池岸边原有的生态元素,是非常适应本土环境的。
这位工作人员说:“在湿地建设中,我们也做了几件人工干预的工程,第一个人工干预就是拆除防浪堤,总共拆除43.1公里的防浪堤,滇池水面面积增加了10.5平方公里,实现了‘湖进人退’。”第二个干预就是人工种植乔木,这里的乔木种类丰富,并不是只有人们印象中的中山杉,中山杉总共种植了85万株,这个树种耐水性强、生长速度快,而且木质可以使用。另外还种植柳树,有人认为这个树种病虫害多,又不能成材,为什么还要种植呢?这是因为柳树在湿地有一个很大作用,就是“筑巢引凤”,柳树长大后,鸟类自然就来了。没有鸟类,就成了一片孤林子,生物的多样性就体现不出来。(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提醒
享受湿地更要保护湿地
现在,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已成为很多市民周末近郊游的首选,很多人都希望将来能有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建在“家门口”,享受近在咫尺的生态之美。但湿地公园毕竟和普通公园不同,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如何能更好地保护滇池湿地?市滇管局提醒各位市民,不要随意放生、游泳、丢弃垃圾,不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更不要去捡拾鸟蛋、捕捞小鱼小虾,因为这些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打破其生态平衡或者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