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岩帅镇烤烟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烤烟产业发展概况及成效
岩帅镇的烤烟产业2009年起步,到2017年、2018年基本稳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烟区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步伐更加稳健。目前全镇烤烟种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1.76%、收购量占全县的40.84%,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一)烤烟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17年底,全镇共有建设、团结等植烟村18个、143个村民小组、1911户农户。目前,团结村、建设村、坝岭村已发展为千亩大村;新寨、联合、东米、班奈、贺科、贺勐6个村为五百亩以上中等村;东勐、岩帅、公曼、安海4个三百亩小村;岩丙、新华、贺南为零星种植村。
(二)烟区布局得到优化。全镇把烤烟种植从不适宜或次适宜区调整到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群众基础好的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并以提高户均种植面积为重点,鼓励本地大户种植,引导烟农用好田好地种烟,多种烟、种好烟。目前,安拐村、昔勒村已被优化,贺科村、新寨村、班奈村、贺勐发展潜力较大,正向烤烟大村迈进。
(三)烤烟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经过10年的发展,全镇烤烟中耕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基本能够严格落实冬耕晒垡、农家肥堆捂、挖塘栽烟、定量定位施肥,基本能够做到烟田烟地沟无积水、墒无杂草、顶无烟花、腰无烟杈、叶无病虫标准;同时均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着力抓好育苗管理、揭膜培土、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烘烤、分级预检、优化结构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精益化生产。
(四)膜下移栽和集中移栽实现了新突破。膜下小苗移栽具有发病率低、成活率高及产质量高的特点,通过多方努力,2017年和2018年全镇实现了膜下小苗移栽全覆盖;各村移栽时间基本控制在15天,每片移栽时间控制在10天,集中移栽实现了新突破。
(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2012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干烟收购均价分别达到21.23元/公斤、23.17 元/公斤、24.34元/公斤、27.17元/公斤,同比增3.11元/公斤、2.50元/公斤、1.55元/公斤、2.83元/公斤;从历年均价看,收购均价年年上涨,烤烟产业是价格逐年看好的唯一农副产品。
2017年全镇完成种植面积8500亩,完成干烟交售1.85万担,超额完成了种植及交售任务;平均亩产值达 2956元,每亩增279元;上等烟比例达66.81%,较上年增加8.52个百分点;实现收入2512.89万元,增加85.32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为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产业支撑。
(六)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至2018年在岩帅镇新建烤房523座,烤房维修及设备更换115座,水窖410口,团结烟水工程(提灌站)1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939.91万元;累计新推烟路约 240 公里,投入资金 388.8万元;每年投入的皮管、池膜等物资在46 万元以上。通过烤烟产业配套工程的实施,全镇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竞争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烤烟产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年初,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镇村干部烟叶生产工作会议,传达全县烟叶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对2018年各村的生产任务作全面安排,调整充实烤烟产业生产领导小组,与各村委会签订责任状。实行党政班子成员及干部挂钩包干各村,各种烟村及时将任务分解到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镇、村干部齐抓共管烤烟产业的良好氛围,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
(二)科学规划,择优布局。总结近年来烤烟生产中取得的经验,岩帅镇进一步优化烟区布局,在今年计划任务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巩固提升已稳定的团结、建设、东米、联合等村,适当扩展条件相对较好,气候比较适宜的坝岭、贺科、班奈、新寨、东勐、贺勐村。
(三)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在国家、省、市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岩帅镇配套相关政策,一是加大对烤烟产业建设田(地)租、烤烟用水、烤房新建及维护、架电工程等政策的扶持整合力度;二是对村干部奖励5元/担,组干部10元/担。
(四)探索和建立烟叶专业化生产。岩帅镇在前几年实行业主化烘烤和专业化分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烘烤和分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加强对烘烤技术以及分级分类、干烟交售的统一管理,2018年探索并确定了依托镇扶贫开发公司为大业主,团结烟站为二次业主的烘烤业主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减轻烟农烘烤成本。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村组干部和农户还存在传统粗放管理,靠天吃饭及“等、靠、要”思想,尚未认识到烤烟是短、平、快产业,缺乏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种植成本普遍过高。部分干部群众未把烤烟产业当作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作物来管理,重投入轻管理,不按技术标准操作,不使用农家肥,全部依靠化肥、有机肥,不提前预防病虫害,投入大量农药物资,加之运输距离远、运费高,导致农户种植成本普遍过高。未能有效保管和使用农资,甚至把农资挪作他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烤烟技术及管理不到位。有些村组仍存有施肥不足、墒体不饱满、揭膜培土不及时、烟花烟杈不清除、烟叶舍不得优化、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情况。
(四)抢抓节令意识不强。节令意识较弱,加之有些村组对本村人力、土地资源研判不足,以及对茶叶、甘蔗产业与烤烟产业劳力冲突因素分析不到位,导致烤烟移栽推迟到6月初才结束,错过了最佳移栽节令,影响了烟叶产量和质量。
四 、 下步发展规划和措施建议
(一)发展思路。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市场、质量、规范”主线,以“两巩固、三提高”为核心,紧紧围绕“强基础、兴科技、稳规模、提质量、上水平、创特色、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根据“土地集约化、基地规模化、管理专业化、市场品牌化、效益最大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烟叶生产整体质量和水平,实现烤烟产业规模、效益、质量同步提高,为实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挥积极作用。
(二)发展目标。根据沧源自治县烤烟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在确保烟叶质量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计划指标,稳步扩大烟叶种植规模。全镇烤烟种植面积在2017年8500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烟区布局,逐年适度扩大种植面积,烟叶收购量在2017年完成18500担的基础上,2018年达9000亩,新增 500担,达 19000担;2019年达 9300 亩,新增1000担,达20000担;2020年达10000亩,新增3350 担,达23350担。
中上等烟比例达到100%,上等烟叶比例和收购均价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烟叶交售等级合格率90%以上。“十三五”末产值达3200万元以上,实现烟叶税收768万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根据烤烟生产适宜区等级鉴定指标要求,综合考虑全镇气候条件、土地状况、劳动力资源等因素,全镇22个行政村中,烤烟重点规划布局除了黄果、赛弄、安拐、昔勒、班驮以外的区域。种植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为千亩大村、达500亩以上的为中等村、达300亩以上的为小村、300亩以下的为零星种植村,具备资源条件的村要进一步培育壮大,提高规模化程度,逐步消除零星种植村,新发展的种烟村规模不得低于300亩。
全镇种植区域规划分布如下:团结、建设、坝岭、新寨、班奈、贺科、贺勐村为千亩大村;联合、东米、东勐村为五百亩中等村;中贺勐、岩丙村种植小村;岩帅、贺南、新华、公曼、安海村为零星种植村。
(四)主要工作措施。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强化干部群众特别是烟农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精耕细作、高投入高产出和科技增收的宣传和发动力度,继续坚定信心,将烤烟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真正让农户自觉从“政府要我种”变成“我要自己种”的观念转变,确保烤烟产业在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创新产业发展经营机制。以烤烟生产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为目标,一是逐步探索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以镇扶贫开发公司为主体,依法、有序地将土地流转到种烟能手、种烟大户手中,实施集中连片开发,为实现基地规模化、土地集约化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二是注重强抓节令,缩短移栽时间,实现集中移栽。三是积极培养和鼓励本地种烟大户,适当引进外边大户带动本地农户。四是各村烤房群全部交由各村管理、维护。
3.精心组织促进烟农互助。结合全镇产业劳力不足、烤烟生产流程繁锁等问题,依据全镇农户的耕作习惯,认真组织烟农互助,组建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搞活经营,落实管护责任,共同把烤烟生产流程细化分工,工作量大的备耕、理墒、移栽、采烤等工序全力投入,工作量小的封顶打杈可分时段到户,最终再用产业互动的方式平衡工时量,既可有效缓解劳力紧张的状况,又可减缓操作繁锁的程度,还可保证工作质量。
4.强化核心原料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岩帅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在突出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供求平衡、质量优良、特色突出、结构合理、配置高效”的特色优质原料体系,努力把岩帅镇建成河南中烟“黄金叶”高端品牌优质烟叶核心原料基地之一。
5.加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各项目单位尽全力争取项目投入到烟水、烟路、烟电、烟房等项目建设上,在小而散的村组实施水窖项目,逐步解决我镇烤烟生产基础设施小、多、散的困难,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加快新型职业烟农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烤烟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职业烟农;加强培养本地烘烤技术、预检分级等各环节的技术人员,切实减轻当地烟农种烟成本,不断增加烟农收人,同时逐渐改变烟农的理财观念和产业脱贫意识,提高烟农积极性,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