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昆明社会治理共同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近年来,昆明市各级各部门始终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持续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作为全面提升昆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用改革的思路破解难题、创新的举措推动落实,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更好地提升昆明的发展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 把稳“方向盘”
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维护社会稳定,而是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基层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扩大组织覆盖、严密组织体系、提升组织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联系群众的优势,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
昆明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推进社会治理;新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工作机关,加挂市社会建设办公室牌子,负责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总体布局、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在机构编制压缩的大背景下,昆明成立专门机构推进社会治理工作,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近年来,昆明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规划纲要》《关于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社会治理有关文件制度,明确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同时,我市率先编制“昆明市社会治理指数”,提出36项社会治理指标,并将指标分为社会活力、社会服务、社会环境“三大维度”,构建起能“量化”评价社会治理的科学指标体系。此外,编制“昆明市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测评体系”,从治理体系、治理水平、治理环境、治理保障4个方面提出18条测评标准,推动城乡社区治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坚持服务群众 提升“满意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实现群众期盼作为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找准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精准对接群众个性化的期盼,解决一批又一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我市管理和服务力量不断向基层倾斜,构建了“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按照“1+3+N”模式推动建立街道实体化综合治理中心,派驻警力、市场监管、城市管理3支队伍常驻街道,应急、人社、水务、环保、住建、卫生等部门挂牌进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第一时间发现、解决群众困难问题。五华区、盘龙区通过“吹哨报到”,集中梳理一批多年来“没人管”“不好管”的问题,街道“吹哨”,职能部门“闻哨报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协商和解决,得到居民肯定。
在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我市结合居民群众对学前教育、幼儿托管、医养一体、居家服务、老弱病残日间照料及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整合驻区单位力量、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等途径,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精细化水平。此外,我市还大力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雪亮工程”,狠抓源头治理、依法治理,把矛盾化早化小,化解在基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多方参与 注入“原动力”
社会治理涉及方方面面,离不开多方治理主体的支持,更离不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把群众参与作为贯穿社会治理的一条主线,通过民主协商、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在探索“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模式方面,昆明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据统计,在今年2月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每天约有2万名社区工作者,1万名网格长、楼栋长,3.2万名志愿者,1300多个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在全面推动社区民主协商过程中,昆明推动各社区建立“提议、合议、群议、决议、评议”的协商民主“五议工作法”,通过民情恳谈会、民主议事会、社区论坛、社区评议会、听证会等协商形式,鼓励居民和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全市城乡社区民主协商率达90%以上。
在深入开展共驻共建共享中,昆明在全市68个街道建立党建联盟,332个社区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个清单”,促进区域内各类组织之间的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广泛动员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组建多种类型的志愿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全市有实名注册志愿者114.7万人,志愿服务组织4614个,志愿服务项目6.8万个。
坚持创新驱动 激活“大引擎”
加强社会治理共建是体制创新,核心是人。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着力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因时施策,让社会治理更具操作性和持续性,推动社会治理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如何做好创新自选动作?昆明全面推广了“县(市)区—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并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其中,将社区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责任区,按照“五员入网”等模式加强资源配置和力量配备,整合“两代表一委员”和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力量,推动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如五华区整合党建服务网、社会治安网、城市管理网等职能和服务内容并入一张网,实现治理内容“一网打尽”。
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试点创建示范带动。在市级层面,推进“五个一批”示范工程;在县区层面,选取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安宁启动全域创新试点;在街道和社区层面,选取100个社区打造城乡社区治理创新示范点,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整体,推动全市社会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今年,昆明市将坚持社会治理“1566”工作思路,即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水平”为中心,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项目化“五化”发展,加快构建社会治理“组织运行、政策制度、公共服务、社会动员、群防群控、激励保障”六大体系,持续提升“统筹指挥、系统集成、民生保障、群众工作、风险防范、创新实践”六项治理能力,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昆明样板”,全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 通讯员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