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谈共产党与社会主义的书何以引发各界点赞如潮

01.08.2015  15:56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是几位年轻学者(白钢、何建宇、欧树军、鄢一龙、章永乐)认真思索的结晶。本书出版五个月来,获得很多报刊书榜重点推荐,一度在三大网店售空,并长期占据实体书店畅销书榜,连续加印12次共约13万册,在社会各界引发了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

    这些年轻人没有显赫的背景,他们是平民子弟,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留学于境外、海外的著名学府,“日异其能,岁增其智”。然而,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的,不是相似的个人生活轨迹,而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顽强信念,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忠诚。“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们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心怀天下、强学博览使他们的视野超越了家乡,穿透了中国,投向了世界;他们的思考已经跨过了当下,回溯进历史,展望入未来。

    这群“75后”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经历了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体验了社会主义路线图的两次升级。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他们与中国一起经历了中国从“匮乏阶段”到“温饱阶段”,从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中国式社会主义1.0版本向中国式社会主义2.0版本的转变,也目睹了新自由主义的沉渣泛起、兴风作浪。在他们小学毕业、进入初中时,历史似乎的确正按照撒切尔夫人与福山预测的轨迹行进:庞大的苏联轰然垮塌,南斯拉夫陷入内战,东欧各国纷纷易帜转向,整个世界似乎都在拥抱资本主义。

    然而,中国仍然坚定地行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只是已经升级到了2.0版本: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一方面扶贫减贫。他们在走出大学校门前后,目睹了中国式社会主义2.0版本带来的中国经济奇迹和扶贫减贫的社会奇迹,同时也对过度追求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公平、职工权益、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生态环境、国防建设等严重社会后果痛心疾首。

    带着对国家发展的荣耀感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困惑,他们在新世纪初走出国门,开始到境外、海外求学。与此同时,中国进入绝大多数人衣食无忧的“小康阶段”,为了防止先富起来的少数群体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鸿沟固化成势不两立的阶级对抗,社会主义路线图再次面临升级,走向追求共同富裕的3.0版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加大对能切实改善大多数人福利的领域的投入,通过再分配尽力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域进行“去商品化”,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阻止不平等进一步恶化,为降低人类不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继续推进这些变化,社会主义就不是一句空话。

    也许不借助资本的力量,社会主义2.0和3.0版本就不会成功;但是,如果不给资本套上社会主义的笼头,它就会变成与人民为敌的洪水猛兽,变成威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洛伊木马”。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规模庞大的资本已经显现出希望摆脱束缚的苗头。某些理应代表人民手握缰绳、驯服资本的党政干部,已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俘虏。党内外一些人甚至公开鼓吹抛弃共同富裕目标,希望中国大踏步地走向资本主义。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正是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这批年轻学者发声了。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后,他们不会误把这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时代,当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小时代;他们也不会陷在新自由主义的泥淖不可自拔、依然迷恋子虚乌有的“普世价值”。他们思考的是大问题,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本书的作者只有五位,但他们的背后站立着一大批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思想家。2011年,本书的作者们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一个理论性网刊《经略》(见http://www.jingluecn.com/),每月定期发布而且质量越来越高。这群“75后”与“80后”年轻人凭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感,展现出新一代学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深厚的理论素养。“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相信,本书的作者们与他们的同道会继续前行,他们的前途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一样,不可限量。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