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构建"四个更加"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突出"六项重点"

24.01.2018  00:12

  粮食流通“总结2017展望2018”系列报道下:
  中国网财经1月23日讯(记者 李春晖)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粮食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攻坚之年。在22日召开的2018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家粮食局局长张务锋表示,2018年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守住安全底线,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张务锋表示,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突出“六项重点”: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快消化粮食库存,全面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2018粮食流通工作会现场
  2018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强调“积极稳妥”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2016年,我国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试水”,将临储制度改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实施至今,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现已建立,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加工企业全面激活,改革效果比预期得更好。
  按照中央部署,2018年我国将继续推进收储制度改革。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提出“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在2018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提出的今年“六项重点”工作中,“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居于首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明显,要进一步巩固放大。”张务锋表示,“稻谷收储政策是下一步调整完善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提出“扎实有效”推进收储制度改革,今年则是强调“积极稳妥”。
  与2016年玉米直接取消临储政策不同,2018年稻谷收储制度以“调整完善”为主线。“在保留最低收购价政策框架的前提下,增强政策弹性和灵活性,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水平,优化执行预案和具体操作办法。”张务锋介绍。
  去库存与改革完善收储制度一脉相承,二者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张务锋表示,2018年既要深化改革“控增量”,又要消化库存“减存量”。
  “玉米库存消化的路径已经明晰,要继续积极有序推进。稻谷库存多、压力大,且产业链条短、消费弹性小,是当前库存消化的重点和难点。”张务锋称,“要拿出更有力的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促进库存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龙头骨干企业将在粮食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是“六项重点”之一。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在2018年粮食宏观调控中,龙头骨干企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张务锋表示,2018年将择优确定一批信誉度高、综合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骨干企业,纳入粮食市场调控体系,明确企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此外,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跨区域建立商品粮收储基地、加工园区和销售网络,增强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功能。
  在“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工作中,龙头骨干企业也将扮演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三个一批”。“选准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给予倾斜支持;扶持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潜力的骨干企业,加快改造提升、做强做大;引导帮助一批技术落后、产不适销的企业,转型转产、焕发生机。”张务锋表示。
  关注国际市场
  研究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培育国际大粮商等课题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粮食行业也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以前,由于不断高企的托市收购价,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国内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带来了新的变化: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差大幅缩小,东北玉米运抵南方港口与进口玉米完税价基本持平,进口玉米价格优势不再,玉米进口明显减少。由此可见随着收储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国际市场有望成为我国粮食企业发展壮大的新天地。
  张务锋表示,当前,国内外粮食市场联动性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贸易、投资等双边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拓展全球视野,‘走出去’和‘引进来’,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提高粮食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张务锋称。
  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提出“充分认识国内国际粮食流通加速融合的机遇挑战”,对一些重要课题认真研究、超前谋划。比如怎样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我国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的多元化,怎样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等。
  张务锋表示,鼓励有实力的粮食企业,建立境外粮食基地,拓宽粮源供给渠道;依托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保障。   中国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