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亏损为何难抵“小机场”建设潮?
(新华视点)一天进港8人,出港11人--近八成亏损为何难抵“小机场”建设潮?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 “今天进港航班8人,出港航班11人。”这是湖南省一地级市机场7月份一个平常日子里的客流量“日报”。如此“冷清”的场景,是全国部分小型机场的缩影。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在多地调研发现,多地正掀起一股主要起降支线航班的“小机场”建设潮。然而,这种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全国近八成“小机场”亏损,靠巨额财政补贴维持。
“飞一次亏一次”的背后是政府高额补贴
“一周只有国航和南航的5架飞机起降,国庆长假前南航原本每周执飞4班,但现在客流量锐减,不得不降为一周两班。即便降价,上座率也只有两成多。”这是黑龙江省一个县城支线机场近日的客流数据。
该机场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维持这样一个国家贫困县机场的运转,背后是政府的高额补贴。“南航往返一次当地县政府给予15万余元的补贴,而国航的往返补贴更是达到40万元。”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83个大、中、小机场中,134个机场共亏损29亿元,其中近八成是支线航空的小机场。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在这组数据公布之后,有关方面没有再次发布权威信息,但业内专家称,2013年以来全国机场生产性指标等主要数据并没有比较大的变化。
悄然萎缩的支线航空市场更令一些业内人士担忧。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年旅客吞吐量低于100万人次的机场占近七成。一家航空公司今年2月起担负长沙至湖南一个地级市支线航班任务,两个月内总共只有425人乘飞机,被人戏称“专机”航线。
一位航空系统专家说:“有一次去郑州出差,本想坐高铁返回,但接待方建议坐飞机,并提出报销头等舱。”因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增加客流量,二来可以让官员看看高铁竞争下航空业的难处。”他几次“体验式”出差后有感,北京至郑州的高铁开通之后,这条航线上的航班数量减少了近一半,乘客数量也明显被大量分流。
那么,大部分亏损的“小机场”如何维持呢?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可谓“妙招”频出。专家称,在部分地方,20%的航线是由政府公务消费为机场填补客源,以及政府承包航线。江苏省曾有两地政府发文,鼓励公务员优先乘坐飞机,这种没有客流靠公干充数的行为,被业内人士抨击为“市场捧着行政的‘奶瓶’”。
“虽然大多数支线机场确实在亏损,但通用机场审批权下放给地方后,新一轮建设潮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邹建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