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儿童剧团成员解方逊:儿童剧团给昆明人的眼睛以光鲜

24.08.2015  10:55

昆明儿童剧团成员解方逊 都市时报记者 文若愚

儿童剧团对我们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如今,虽然很多人不在了,但健在的人我们大多都还在联系。不管认不认识,只要说你是昆明儿童剧团的,即便是第一次见面,大家都会觉得亲切,有共同语言。这种感情,没有经历过的可能有点难理解,但就是这样。

首次演出一炮打响

第一次正式亮相,我一辈子都不会忘。那天是1939年8月30日,“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主人翁,我们是抗战建国的小先锋……”我们边走边唱,从正义路走到金碧路。队伍的最前面,还打着“昆明儿童剧团”的旗子。先唱的是我们儿童剧团的团歌,后来还唱了《九一八小调》、《枪口对外》等抗日歌曲。

大街上的人,看到一群娃娃在唱抗日歌曲,大多数人的反应是觉得好奇。后来我们表演了一场名为《难童》的独幕剧。小孩子演戏,在当时很罕见,轰动了。当表演的小演员拿出被杀害的亲人的血衣时,不少观众流泪,激愤的群众和小演员一起高呼抗日口号。热情很高啊。(老人情绪有些激动,讲述的声音也大了很多。)

这是我们剧团成立后的第一次街头演出,可以说是一炮打响。当时的报纸评论:“儿童剧团给昆明人的眼睛以光鲜。这一天,奠定了昆明孩子的爱国运动。

大朋友”带着我们

昆明儿童剧团成立于1939年夏天,由当时迁入昆明的同济大学进步学生董林肯、徐守廉等人发起组织。目的就是为了宣传抗日。

我被选入剧团时,才11岁,念小学五年级。当时选小演员,似乎也没有特别的标准,只要你爱唱、爱跳有点文艺特长。而我当时连文艺特长都没有,只是在学校比较活跃,热爱课外活动。董林肯、徐守廉等到华山小学挑选小演员,我很幸运,被他们选中。

我们第一批小演员,只有十三四个。除了到小学挑选的,有些是亲戚朋友或熟人介绍来的,还有的是在街头张贴海报招来的。

我们叫剧团的老师“大朋友”,而他们叫我们“小朋友”。这样的称呼,一直延续。

当时正值暑假,时间比较充裕,每天下午去文庙或同济大学的教室上课,学习简谱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和戏剧常识,诸如怎样表演、化妆、朗诵等。

大朋友”们除了教我们文艺方面的基础知识,还给我们讲抗战形势,抗日救亡的道理和故事,教我们唱抗战歌曲。

此外,“大朋友”考虑到一群孩子聚在一起不能只是唱唱跳跳,还应该懂得怎样管理自己,更不能因此荒废了学校功课。于是剧团开办了“小干训班”,培养大家的自治能力。

根据各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分工管理,有管学习的、管出壁报的、管理图书的、管生活的、管总务的……10天换一次。这样不仅保障儿童剧团运行井井有条,还使大家懂得应该怎么团结互助。

为帮助我们完成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大朋友”按我们的居住范围,就近组织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大朋友”作辅导员,晚上就到小朋友家指导,一直到学校开学。

这样,那些担心孩子去学演戏,耽误功课的家长们就放心了。这也是“大朋友”们的一种招生策略。我们人最多的时候,有近100个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