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建设安居房 托起群众好生活
倾力建设安居房 托起群众好生活
7月28日,记者随“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推进会”采访团来到普洱市。一路看到,数百个村寨里,家家户户正忙着建盖新房,轧钢筋、运砖头、拌砂浆、砌墙……一派繁忙的景象。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等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广大农村和地震灾区部署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省级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指导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让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2014年8月3日发生的昭通市鲁甸6.5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灾区对恢复重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要把住房质量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确保灾区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全省各地按照住建部门标准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在近年来我省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中,抗震房经受住了检验,在地震中无一倒塌。据介绍,在景谷6.6级地震民房恢复重建和农村危房改造中,普洱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打基础、结合实际做规划、突出重点搞建设,强化机制抓落实,探索出了符合普洱实际、具有普洱特色的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模式。
目前,景谷6.6级地震民房恢复重建共涉及98239户,由维修加固76090户和拆除重建22149户两部分组成。据统计,截至7月20日,涉及全市10县(区)的76090户民房维修加固,开工率、竣工率分别为99.3%、92.4%。拆除重建已开工21819户、完工9919户,开工率、竣工率分别为98.51%、44.78%,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民房的防灾抗灾能力。这是我省着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缩影。
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的实施,大幅提高了农村群众住房质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大量农村贫困农户从以前居住的泥草房、土坯房、茅草房、杈杈房迁入了功能完善、结构安全的新农房。新的农房抗震水平大幅度提升,新农房的功能得到了完善,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在盐津县,从2006年至2008年,持续不断的重大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极大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在大灾害中抓大机遇,在大建设中推大发展,在大发展中促大跨越”的重建之路,形成了恢复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齐头并进、交相辉映的发展局面。在盐津县豆沙古镇的震后修复中,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生存发展需要和城镇建设实际,紧紧抓住恢复重建机遇,完成了仿古乡村豆沙、休闲水乡中和、生态乡村普洱等特色集镇示范点建设,大面上形成了绿色乡村、旅游长廊的城镇建设模式,全县城镇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局面。
截至2015年7月20日,鲁甸地震灾区民房修复加固177860户已完工177054户(余806户为会泽县城镇居民,涉及古城保护未完工),占总数的99.55%;民房重建80868户已开工79745户,占总数的98.61%,已竣工61947户,占总数的76.7%,已入住49474户,占总数的61.2%。民房集中重建点79个,已开工78个,竣工20个。
灾后恢复重建,建起的不仅仅是几栋房屋;危房改造,改的不仅仅是乡村的容貌,更给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安全的、有发展希望的生活。
重建规划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建设重点村、提升特色村、整治一般村”。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民房恢复重建规划阶段,普洱市按照不同村庄类别,分别进行规划建设。重建规划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在保证坚固适用安全的前提下,民房规划充分体现乡村特色、民族文化和人文风情,按小康型、经济型、适用性等标准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民房施工图免费提供群众使用。
资金筹措是搞好民房建设的关键。普洱市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方面整合扶贫安居、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工程移民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资金,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和民房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三权三证”抵押贷款、开展农户联户担保、由融资担保公司为贷款农户提供免费担保等方式,着力解决农户抵押担保难问题。
7月2日,景谷县永平镇费竜村委会40户村民欢欢喜喜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仪式结束后,景谷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农业银行景谷支行现场为领证的16户农户办理抵押贷款79万元。
不仅仅是在景谷灾区。各地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与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努力探索不同建设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加快危房改造,防范自然灾害于未然。
永仁县方山诸葛营经历2008年“8·30”地震后,90%以上民房严重损毁。在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下,诸葛营村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树品牌”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的建设要求。如今的方山诸葛营村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产业培植成效显著,促农增收效果明显,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正朝“中国彝族第一村”的目标迈进。
出处: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