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甸两区农企合作让中药材产业走上快车道
“今年村里种上了70多亩当归,按照和企业约定的收购价,农户的年收入至少可以翻两番!”倘甸和轿子山两区凤合镇驻基村委会支书赵云高兴地说。近年来,倘甸和轿子山两区积极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加快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药材种植
农户年产值实现翻两番
12月21日,记者来到倘甸和轿子山两区凤合镇驻基村,62岁的村民赵有华正在田间采收当归。只见赵有华挥动锄头,一大蓬包裹着红土的当归被挖了出来,敲散泥土后,他把这丛当归放在手里掂量了一下说:“这株当归至少有3两重。”赵有华说,种植当归的这10亩地,以前主要是种植包谷和洋芋,一年只有2万多元的收入,今年6月他把包谷地改成了种当归,最近正是当归成熟收成的季节。经过凤合镇农科站工作人员的测算,他家的当归亩产达到了1200公斤,按照6元一公斤的收购价测算,一亩当归的产值就达到了7000元。“今年我家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7万元 以上,相比以前翻了2倍还不止。”
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宝贝”还有党参。2015年,两区雪山乡书姑村委会依托禄劝轿子山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试种面积70亩,种苗由公司无偿提供,获得成功,每亩平均生产党参400公斤左右,每公斤10-15元,扣除生产成本后,亩平均纯收3000-4000元左右,同时党参的育苗技术也随之引入。2016年,全区已种植党参1350亩,总产540余吨,产值810万元。党参产业已经成为两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据倘甸和轿子山两区城乡发展统筹局负责人介绍,该区中药材资源丰富多样,是昆明中药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药材的传统产区。全区9个乡镇均有中药材种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党参、臭参、重楼、牡丹、厚朴、续断等20余个品种,全区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32073亩,其中面积超过900亩的品种有厚朴、臭参、三七、党参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在倘甸和轿子山两区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
药材种植走向集约化规模化
驻基村和书姑村种植中药材致富的背后,依靠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推广模式。据了解,近年来,倘甸和轿子山两区培育了中药材种植、销售企业及合作社18家,部分企业已实现中药材规范化基地种植、产品初级加工开发、营销一体化经营。
今年8月,倘甸和轿子山两区与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签订的中药材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通过建立“云南白药集团+昆明倘甸和轿子山两区管委会+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分散的小型生产经营企业(户)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中药材种植、经营从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积极组织区内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合理布局、科学种植云南白药集团意向性制定发展的草乌、重楼等中药材,由云南白药集团按照订单收购协议进行收购。
通过政企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市场和农户的纽带作用,建立稳定、成熟的中药材销售、供应平台,推进倘甸和轿子山两区中药材品牌建设,实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农民持续增收、企业持续盈利、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互利共赢局面。
产业扶持
3年后全区中药材面积达10万亩
为了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举措,倘甸和轿子山两区先后出台了《昆明倘甸和轿子山两区特色农业产业实施方案》、《昆明倘甸和轿子山两区农业产业“五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两项政策,将中药材及健康食品纳入扶持范围大力扶持发展,分别对臭参、当归、厚朴、重楼、草乌种植予以资金补助,时对申报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和合作社予以资金奖励。
同时也积极争取省、市生物产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围绕种苗繁育、规模种植、生产加工、营销体系、品牌建设等方面强化建设,加快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品牌建设推广、销售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高中药材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下一步,将重点发展臭参、当归、厚朴、重楼、草乌、党参等特色中药材,以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为突破口,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药企在两区投资建厂,加快中药材加工基地建设。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合作,依托中药材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撑,提高全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预计到2020年,全区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
来源: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