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国内保险政策将大调整 云南保监:勿轻信“炒停”风

20.03.2017  22:33

据说国内保险政策将大调整,这两天如果不购买,难保后面又出什么变化。”王女士在朋友圈里这样提醒朋友;“消息灵通”的孙先生更是直言,“4月1日后保险可能提价,而且不能买‘返还险’了”。保费上调,产品停售,这些传言是真的吗?

销售  保费肯定要上调

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杨女士最近忙得不可开交,早上6点出门,要忙到晚上10点才能到家,“不是熟人,都不愿给插队,因为实在忙不过来。”杨女士表示,之前保险公司一直使用的是老的“生命周期表”,近两年随着物质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增长了,在使用了新的“生命周期表”以后,保费肯定会增加。目前,她所在公司的部分产品保费可能会有13%~20%的增长,另外,公司的部分诸如“返本”“分红”型的产品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最近找她的人特别多,本月截至14日,她已完成了20多单,是平常的5倍左右。

保费增加是肯定的,公司的多款‘分红’‘返本’类型的保险要下架也确有其事。” 另外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李先生也持同样的态度。

市民  赶在节点前买保险

市民李女士今年34岁,长期加班熬夜,企业目前的前景她也不看好,她向记者表示,主要是想买个保障,害怕自己生病会给家庭带来负担。而且看到好朋友最近也买了,她就心动了,想把全家3个人的保单确定下来,目前就等着签约了。

一方面为了自己未来治得起病,另一方面听做保险的朋友说政策将要变动。趁着4月1日之前,赶快动手!”市民齐小姐近两天已经和3家保险公司就相关产品进行了咨询和对比,并挑选了一款年付2800元左右的产品,目前已经进入“核保”阶段。

陆女士已经从“小道消息”获知了“相关政策将会变化”,但是她一直处在无限纠结中, “自己才29岁,也还算年轻,买吧,觉得冲动买保险不靠谱,不买吧,又怕传言是真的!

律师 停售主要涉3类产品

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的张莉欣向记者表示,保险政策变化的说法,源于保监会去年发布的76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该文旨在推动保险公司姓“”的发展。

停售产品

该文的出台可能会导致一些相关保险产品停售,其主要涉及以下3类产品:

★保障水平达不到监管要求的

提高保险金额与已交保费比例下限,其相当于提高了保障程度,本质上是有利于受益人的。如在41~60岁年龄段,之前20万保费对应保额下限为24万,据现在76号文要求变成28万了,对受益人来说,也就是多了4万保障。

★万能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高于年复利3%的

为提高客户资金安全性,防范金融风险,76号文限制了万能险责任准备金的评估利率上限为3%,这必然造成不少产品保底利率需做出调整。如果有理财方面需求的市民,可以在停售前购买此类产品。

★保单贷款比例过高的

市场上不少产品贷款比例为90%,4月1日后,所有保单贷款比例不能高于80%。如之前保单现金价值100万,可贷90万,但是以后只能贷款80万。因此,除非之前已有购买意向,或者对资金周转有要求的投资者,否则,没有必要抢在停售前购买此类产品。

保费上涨

至于保费上涨的问题,张莉欣认为,正常情况下,保险产品的定价是由利率、费率、风险率决定的,不同产品的权重自然不同。就投资者或购买者而言,无论任何险种,都会经过市场考验,如果因政策影响了其销售,那么这也就势必导致各保险公司将会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拓展及抢占市场及消费者。总之,保监会的该项举措最终受益人仍是消费者。

保监局 勿轻信“炒停”风

云南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保监寿险[2016]199号)要求,各人身保险公司需在今年4月1日前对本公司保险产品进行主动自查和整改,对不符合监管规定和监管要求的保险产品主动停售。但在76号文中,并未涉及“返还型”产品的描述。目前健康险多以组合保险形式销售,如以两全险、万能险作为主险,健康险作为附加险,从而成为具有返还功能的健康险。

当前,一些销售人员借用“返还型健康险”表述混淆健康保险的特点和作用,并以“保费将会上调”等噱头为产品“停售”造势,实为虚假宣传,借机促进产品销售。保险监管部门一旦发现保险公司存在产品“炒停”等违规行为,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保险公司和有关人员责任。

云南保监局强调,76号文着重强调回归保险的保障本质,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人身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并未针对某个群体。同时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网络传言,相关政策信息请以中国保监会官方渠道发布为准。

声音

关于压缩大家所称的“返还型”保险,这其实是保监会倡导的保险公司姓“”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国有股份的保险公司一直主张的“保险应该恢复到保障功能”,而不是把保险做成理财产品,这不是保险的优势,更不是保险的强项。因此,保监会的这种倡导应该得到积极的响应。但是一些公司,把“停售”当作噱头进行炒作来刺激市民购买,这个不应提倡。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