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古茶树资源保护机构,制定村规民约 千年古茶树多了一重守护

16.05.2016  17:59

◆本报记者蒋朝晖

在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里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及茶马古道的源头。自古以来,西双版纳各族群众都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传统。如今,历经上千年的传统茶产业依然是西双版纳州四五十万人的衣食父母,持续发展势头正盛。

5月上旬,记者前往西双版纳,走进茶山,走近茶农,看茶、品茶、问茶事,无处不感受到茶和当地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保护不可多得的古茶树资源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在西双版纳州采访时,记者看到一份题为《全民动员打好古六大贡茶山生态环境保卫战》的茶友交流材料,千言只为一语,不能急功近利毁了好生态断了子孙福。

据了解,西双版纳州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分布面积为13万多亩,有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和900多年的人工栽培型南糯山古茶树。主要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7个乡镇100个村寨之中,植株较多且连片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共有82234亩。

近年来,因受市场影响,西双版纳州茶叶价格一度大幅度上涨,部分茶农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超强度采摘茶叶、移植茶树、施用有毒有害农药和化肥,对古茶树的生长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西双版纳州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和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茶产业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及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1年,西双版纳州出台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古茶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依法保护全州行政区域内野生型茶树和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依据《条例》,制定古茶园管理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严格保护茶园区的生态环境,禁止砍伐茶园中的林木、过度修剪、过度采摘,禁止移植古茶树。

西双版纳州要求县乡成立古茶树资源保护领导机构,把保护古茶树资源纳入村规民约,对村干部、茶农进行古茶树采摘、修剪、中耕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培训,提高全社会保护古茶树意识,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西双版纳州严格施行《条例》,为保护古茶树及古茶树遗传基因完整性,合理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古稀茶农:砍掉古茶树追悔一生

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易武茶山,是传统普洱茶的主产地,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长期居于澜沧江江北古六大茶山之首。被誉为我国贡茶第一镇的易武古镇,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起点。这座历经昔日鼎盛辉煌、日渐落寞,而今欲重振雄风的古镇里,古朴的民居和古老的传说如普洱茶一样回味绵长。

走进易武老街661号何府大院,记者一行受到易武天能茶庄掌门人何天能的热情接待。品茶交流间,这位2007年被西双版纳州政府授予“茶农状元””、已满73岁的彝族老人谈笑风生,说起自己的经历虽然滔滔不绝,却十分谦虚。

何天能10多岁开始学习种茶、采茶,积累了不少经验。改革开放之初,身为生产队长的他偷偷摸摸开始制茶,后来有了自己的茶庄,这一干就是38年。何天能家里有30多亩茶园,种茶、买茶、制茶、卖茶、注册茶叶商标,他有难以忘怀的坎坷经历。

以前,古树茶卖相不好,价格偏低不如台地茶。何天能和部分村民一样,砍掉古茶树栽种台地茶,结果得不偿失,前来买茶的外商认为台地茶只是产量高,品质和价值远不如古树茶。一时冲动砍掉祖祖辈辈留下的古茶树,何天能追悔莫及,不是因少赚钱,而是因环境遭到破坏、古茶树不能复生那抹不去的痛。

现在,何天能无论是接待慕名而来的海内外顾客,还是培训一批又一批专程前来学习茶艺的学生,他都要给大家详细介绍保护古茶树资源的意义和自己走的弯路。

何天能认为,外地人背着钞票进山都是冲着生态古茶而来的,茶农种茶、采茶、制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环保,尤其是不能给古茶树施化肥、打农药,更不能过度采摘,保住茶叶品质才能保住农民经济收入源源不断。

与何天能交流时,他不止一次望着老伴说,这一辈子没别的追求,只愿夫妻双双陪伴茶到老。

年轻茶商:保护生态传播茶文化

近几年来,随着西双版纳州生态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和茶产业发展的日益规范,当地茶农保护生态环境、追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普遍增强,行为更加自觉。

在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庄村委会曼迁村小组垭口寨周围,一大片古树茶园生机勃勃。未进茶园,“构筑绿色平台、打造生态经济”的宣传牌子早已映入眼帘。沿着茶园旁边曲折的水泥小道往里走,“绿色生态茶产业、来自大自然的关爱”、“建设生态文化、塑造绿色文明”等标牌格外醒目。

曼迁村小组会计张霆伟与记者边走边聊,显得有些兴奋。他说,一家7口人有150亩茶园,这些茶树都是祖上传承下来的,曾经也受到过破坏。古茶树生命力很强,哪怕被砍得只剩树桩还是重新长出了新枝。这些年,古树茶价格比较稳定,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重要依靠。今年把家里产的春茶制成毛茶,卖了16万元。“现在,村民都小心翼翼保护古茶树,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过度采摘,谁敢乱来,我们就跟谁急。

今年32岁的广西籍茶商莫志明,是曼庄村委会曼庄老寨制茶世家赵庄号第三代传人赵江云的丈夫,在潜心研究古树茶时,他发现茶庄2003年初创时制作的茶比现在的品质好,原因是当时茶山生态环境更好。

明白保护茶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莫志明不仅每年初要花约20天巡查周边茶山,宣传动员茶农不要乱砍树、乱施化肥打农药,还花两万多元买来无人机,对茶园进行多角度拍摄,全面掌握古茶园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莫志明说,生态是茶山、茶农、茶商生存的命根子,保护古茶园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自己要和茶农一起,专心致志守护茶山,一心一意精制好茶,不遗余力传播生态茶文化。

本期故事由蒋朝晖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