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云南·穿越自然保护区】寻寻觅觅百花岭:追寻高黎贡山保护与发展的足迹

20.05.2017  17:04

 

记者 谭晶纯 程三娟 朱金磊 贾云巍 刘晓颖 周灿 陈飞 普建彬 周柯妤 绿色时报记者 杨劼

云南网讯 百花岭,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百花岭,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现在村民靠当“鸟导”也有不错的收入;这里有世界上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有高黎贡山上密度最大、景色最美的瀑布群,还有近在咫尺、温度迥异的冷热双泉;从这里沿着至今保存完好的南方丝绸古道徒步,就能穿越高黎贡山抵达腾冲林家铺……

百花岭村委会,现属保山市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我们采访组就住在这里。

百花岭位于高黎贡山南段东麓山脚下,背靠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成立30多年来,破解保护与发展命题中摸索前行的足迹,都以或疼痛、或迷茫、或欢喜的记忆融在了百花岭发展变迁的脉络里。当然,还有美好的愿景。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经历了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管理、探索科学管理三个阶段。”与记者同行的高黎贡山“活字典”李正波说。

封闭式管理

保护和发展“两头不落好

当时我们和保护区管理人员就像小偷与警察的关系。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就是上山打鸟打野兽、采伐木材,一下子不让进山,断了生计来源,我们怎么活?”提及当年,现年55岁的傈僳族村民彭大贤说。

1983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开启了“抢救式”保护管理模式。工作思路主要是以资源保护管理为主,实行封闭式管理,禁止村民到保护区内活动,发现村民到保护区内偷砍树木或者偷捕盗猎野生动物,都要给予重罚。保护工作十分被动,时常出现保护区工作人员被社区群众围攻、殴打的现象。

保护区边界线长400多公里,周边人口有16.5万余人,而保护区职工只有120多人,要杜绝村民上山根本不可能。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帮周围的老百姓找到新的生存之道。”作为亲历者,李正波道出了当年的反思与转变。

怎么帮?我们要告诉老百姓不能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上个世纪80年代参加工作的管护局老职工段维耀、杨景华等回忆说,1994年1月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开始摒弃“两头不落好”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在关心、帮助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和社区发展方面下功夫,积极争取扶贫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帮助周边社区发展。

这,标志着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开始走向开放式管理阶段。

开放式管理

不知动物植物“过得好不好

1995年12月8日,在多方努力下,百花岭村成立了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开启了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路径。

协会成立以后,变化就大了。管护局的人进村入户宣传保护我们身边的山水树木的好处,帮我们找项目、搞培训,带着我们种咖啡、种柑橘。会员们也是相互监督、相互帮助。”老会长、百花岭村芒岗原支书李加虎说。20多年来,这个协会会员从65名发展到151名,最小的会员只有18岁。协会带动周边28个村寨成立了森林共管委员会。

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副局长张富有说,在百花岭实施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帮助社区群众开辟新的经济来源,逐步找到一条通过社区发展促进保护区资源保护的途径。

思路转变天地宽。

随着种种支持周边群众生产发展、生活改善项目的推进,村民对保护区管理部门的态度逐渐从敌对转向理解,开始理性审视与探寻与高黎贡的共生之道。

慢慢地村里很多人都明白了保护高黎贡山就是保护自己。”刘绍纯,百花岭管理站的护林员,他说自己在1998年以前,每年从8月开始到次年2月,几乎每天都悄悄地上山“砍大甘蔗”(胸径30厘米以上的树)卖给江边的人建房用。现在,他每天巡山,为的是不再有人“砍大甘蔗”。

这个阶段的保护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丰富的生物物种管理来说,仍是粗放式管理。

当时只是杜绝了资源遭受破坏,但保护区环境是否有利于物种的生存繁衍,动物过得好不好,植物生长怎么样,我们并不掌握。”李正波认为这是开放式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学管理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2004年起,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探索科学管理途径,以更精细的方式呵护高黎贡山的生灵万物。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生物走廊带,改变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孤岛化和破碎化;开展珍稀特有植物近地保护,对长蕊木兰、光叶珙桐、云南黄连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进行近地保护实验,对高黎贡山特有植物——保山茜进行保育回归种植;对白眉长臂猿等明星物种开展栖息地管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局长姜明,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创新性保护举措。

多年努力,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各项保护举措走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前列。

唤醒更多人的生态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入生态保护的行列,也是保护区的重要职能。”李正波说。从建立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到成立高黎贡山自然学校,再到用各种影像让人们了解大自然,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以更高远的起点、更有担当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2011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高黎贡山国家公园依托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片区)、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片区)生物走廊带的建立,掀开了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模式。

去年咖啡卖了近2万元,柑橘卖了3万多元,核桃和板栗卖了5000多元。”5月17日,在百花岭村鱼塘小组杨继作的家里,记者与她一家人细算去年的收入。杨继作说,她家2007年开始种经济作物,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要不是去年柑橘受灾大量减产,仅卖柑橘一年就能收入5万多元。

走出杨继作家,记者请同行的百花岭村党总支书记杨成吴找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去看看,他说“我们村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再请他找一家贫困户去看看,他抓抓头想了半天,说想起一家,转而又嘀咕“家里有车,也不算”。

2016年,百花岭村567户2467人,依靠种植咖啡、柑橘、油桃、核桃、板栗,养蚕,发展畜牧业及观鸟活动的开展,人均收入达到10860元,有6家人均超过了5万元。杨成吴说:“这得益于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随着民生改善和扶贫脱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保山市委、市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高黎贡山保护与发展的探索实践中。

除因地制宜发展小粒咖啡、热带水果、反季节蔬菜种植外,当地政府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带动高黎贡山周边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突破点,并于2012年成立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大胆摸索对潞江镇、芒宽乡百花岭村委会、芒合村委会的托管方式。

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兰彬告诉我们,度假区管委会正在挖掘抗战文化、马帮文化进行全面复兴,并利用观鸟天堂打造摄影爱好者基地,利用高黎贡山的原始森林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利用南方丝绸古道打造森林探秘……

百花岭正靠生态旅游的驱动名扬国内外。

生活在变,百花岭乡亲们的观念也在变。保护高黎贡山就是保护自己,他们开始以一种主动保护的态度与高黎贡山共生共荣。

17日吃早餐时,一只小鸟落到饭桌旁一棵大榕树上,杨成吴迅速举起相机。他告诉记者,这棵树上落了5种鸟,而这小院周围野生树木有10多种。

我们百花岭每立方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到了2万个,客人待过几天后,都明显觉得皮肤好了。你们有没有觉得?”他笑着问。

风拂过脸颊,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