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小蚕丝 大产业
保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有着2000多年种桑养蚕的历史,因气候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环境清洁,所生产的蚕茧茧层厚、茧丝长、丝质优,被专家们誉为种桑养蚕的“天堂”,“永昌丝”曾一度驰名海内外。
近年来,保山市抢抓机遇,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纺织产业转移,成立于2001年6月的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是“东桑西移”、“浙桑入滇”的首家企业。保山各级政府和利根丝绸公司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重点打造、科技支撑、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通过10多年的发展,当地桑园面积从原来的不足千亩发展到14.5万亩,带动2万余户农户种桑养蚕,蚕桑产业已成为保山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走进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大荞地自然村,只见田间地头,洼地斜坡,甚至村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桑树,绿油油的桑叶长势喜人。
“自2011年发展蚕桑以来,我们村800多亩田地全部种植了蚕桑。后来,因效益特别好,村民又开垦荒地增加了种植面积,目前蚕桑种植已达1100多亩。”左所村村主任赵永华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760元,增加到2014年的7500元,村民形象地把蚕桑喻为‘摇钱树’、‘绿色存折’”。
在一望无际的桑田里,大荞地自然村村民赵永和正采摘桑叶,谈起蚕桑种植,他说:“现在搞蚕桑种植,两亩地有13000多元的收入,一亩地的纯收入达5000多元,比种粮食划算多了。”
在赵永和的蚕房里,密密麻麻的蚕正在进食,他告诉记者,建盖50多平方米的蚕房获得了6000多元补助,桑苗、地膜由公司提供,生产、管理由公司技术人员指导,销售与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享受最低保护价待遇。
左所村蚕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附近的村庄。去年,附近的西河村主动找到板桥镇、利根丝绸公司,要求发展种桑养蚕,春节前后,该村已规范种植1300亩桑树,目前成活率较好。
利根丝绸公司副总经理丁月芬介绍,公司始终把基地作为“第一车间”,加大投入和管理,实行“以丰补歉、茧丝联动”,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的政策,在茧丝市场低迷时,最大限度让利于蚕农。几年来用于基地建设资金累计2000多万元,培植了一批万亩乡镇、千亩村、万元户,年交售蚕茧收入上100万元的村达19个、200万元以上的8个。公司在建基地的基础上及时提升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已建成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和4组经编绸生产线,可年产白厂丝670吨,真丝经编绸300万米,实现了农产品由卖原料向初深加工的转变,真丝经编绸更是填补了云南省的“空白”。 本报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