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不为政绩竭泽而渔 发展重在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

16.12.2014  12:21

美编 谭冰 制图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过去没有推行,不是资金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这种被埋在地下的政绩是很难被看见的。”保山市委书记李正阳表示,在保山中心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务实的作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道路反复开挖、随意改造管线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

开发房地产,来钱快,GDP好看;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投入大,见效慢,甚至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了群众利益,保山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后者,不怕把政绩埋入地下。

今年以来,保山市通过反复论证、借鉴国内外经验,对中心城区总长34.88公里的4条城市主干道路,规划配建平均高2.8米、宽4.3米的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12.6亿元。项目建成后,强弱电、供水、排污、燃气等地下管线将被统一纳入综合“管理”。对这个人口还不到30万的城市,可见市委、市政府的超前性。

为了使更多群众早日告别环境脏乱差、设施不配套的“城中村”,过上特色城镇化带来的更便捷、更温馨的生活,今年,保山市抓住中央、国务院作出棚户区改造重要部署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167亿元,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计划到2017年基本解决中心城市“城中村”问题。按照“同城入住、同城就业、留住乡愁”的目标,保山市一方面高标准均衡配置学校、医院、商店等网点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一方面想方设法就地创造就业机会,解决拆迁户的后顾之忧。目前,已引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打造聚集上万家商户的销售平台,今年底可实现1000多人就业。同时,在距棚户区改造较近的保山工贸园区轻纺产业园,被列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目前已有56家企业入驻,达到设计产能后可直接带动10万人就业。

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社会治安、民生保障和效能政府建设等存在的问题,保山市积极探索实行网格化管理,搭建“6995”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目前,全市加入“6995”信息服务平台群众已达63万户,惠及群众200多万人,并逐步由农村向城市、由市内向市外推广。

功成不必在我”,但干事在我。保山市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化项目支撑作用,着力打造好“永子文化、地质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翡翠文化”5大文化品牌,注重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多种文化共同发展。同时以传承杨善洲精神为主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讲好保山故事、唱好保山声音、树好保山形象,共同构筑“精神家园”,以核心价值观夯实保山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的思想基础,以文化软实力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经济社会发展不再重眼前、轻长远,不再重立竿见影、轻循序渐进,不再为一时的政绩竭泽而渔。” 目前在保山市,各级党员干部沿着杨善洲的足迹,逐步改变了唯GDP为上的传统观念,争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云南日报 记者 何侃 贾云巍 王廷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