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每日侃:“任性”来袭,最潮新“官话”体系你还hold得住吗

12.03.2015  01:05

    侃妹如约而至,继续为大家“细看”不一样的两会,“神侃”两会的不一样。

    要让侃妹盘点今年两会最热词,恐怕非“任性”莫属。先是去年因“你懂的”爆红网络的政协发言人吕新华用“大家都很任性”形容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力度;接着,李克强总理“有权不可任性”的金句,引发网友转发热潮;当天下午,习大大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谈到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样用到“任性”一词,“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后来,据香港媒体报道,当时这句话引来与会人士一阵笑声,习近平如此“解释”:“任性这个词我看现在大家都在用,我也用一下。

    当然,流行语进入官方话语体系并不是此次两会才有的新鲜事儿。侃妹还记得2015年新年第一天一睁眼,满朋友圈都已经被习大大“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为广大人民点赞”的新年贺辞刷屏了。

    当代表草根文化的“流行语”遇到高大上的“官方话语体系”,其产生的耀眼火花照亮的,不仅仅是一次次讲话,一份份报告,更是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的“连心桥”。

    侃妹还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哲学家福柯的一句话,叫“话语即权力”。意思就是说,拥有话语权的人,就可以将自身希望传达的深层次价值取向、利益立场与诉求通过“话语”这一资源传递出去,从而影响他人想法。

    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政府的官方话语体系之中用上流行语,可就不仅仅是活跃现场气氛,展现说话人个性那么简单了,它代表着一种权力的让渡,即政府愿意用“官话”承载“民意”的开放心态。

    诸位看官若觉得侃妹这么说过于玄(xia)妙(che)。那也没关系,咱们换个角度继续侃。

    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全世界的传播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观众面对传播媒介是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的,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在这种逻辑之下,传播者显然不会再去考虑大众对信息的接受情况。

    当然,这样的观点很快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被抛弃,传播者们越来越发现世界上最难以琢磨的不是女人心,而是诸位看官的兴趣点,于是他们开始使尽浑身解数,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做了这么长的铺垫,咱们再说回原题。侃妹私心里一直认为,政府开始使用流行语,也未必不是为了提高官方发言对咱们老百姓的吸引力。但即使是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从高高在上的权威发布者变身为平等的信息交流者,从讲那些听着都费劲的套话官话到讲老百姓听得懂、听着亲、听了入脑入心的真话实话,这样的转变,不正是政府“走群众路线”的最好证明吗?

    正所谓 “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当官方话语体系牵手网络流行语,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便悄然孕育其中。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