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全国政协委员魏艺红:阿佤人民唱“心歌”
在祖国西南边陲中缅交界处,有一个不足10万人的佤族自治县叫西盟,这里90%以上的人口是佤族。全国政协委员魏艺红就是在这里的佤寨出生长大。
佤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魏艺红在乡里任妇女干事时,那里家家户户都住茅草屋,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这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佤族群众的生活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农村活动场所、安居工程建设等极大改善了佤族村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新农合、义务教育以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让佤族群众更好地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佤族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思想观念、文明素质等也在不断提升。
魏艺红说,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但由于历史、区位、环境、习俗等原因,佤族发展相对缓慢滞后。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或是综合素质等等,佤族地区还存在差距,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魏艺红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佤族同胞自力更生、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也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团结互助精神,加大对佤乡的支持帮扶力度,让佤乡加快发展、同奔小康。
“历史和事实充分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才能凝聚起最强大的力量,保持和谐稳定,走向兴盛富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魏艺红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佤乡的明天更美好。
情到浓处,魏艺红哼起了她创作的歌曲《佤山恋》:“佤山美,月光如水水如天,云海苍茫幻千姿,锣鼓震天歌舞欢……”
半个世纪以前,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佤族人民对新生活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激之情。此时,魏艺红用一首《佤山恋》,唱出了如今阿佤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是阿佤人的新歌,也是阿佤人的“心歌”。
(记者 程三娟/文 顾彬/图)
“党的政策好,大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生产,把日子越过越红火。”镇康县南伞镇南伞村大坝村民小组组长彭新荣说。几年前,彭新荣在自己家里,率先开起了农家乐——佤家园农家乐。
大坝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佤族村寨,有农户48户186人。村口是一座装饰有牛头燕尾佤族特色的寨门,穿过寨门进村,干净整洁的硬板路边,整齐排列着一排有箭头标识的农家乐指示牌,绿树包裹中富有佤族特色的民居房若隐若现。
“我家是村里第一家开餐厅的。”彭新荣自豪地说,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如今村里开起了10余家餐馆和农家乐,每天营业额达1000余元。”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共投入资金1067.46万元,在大坝村实施了特色民居建设、饮水设施等项目。村容村貌今非昔比,一栋栋崭新的民居依山傍水,宽阔整洁的柏油公路通到寨门口,文化活动广场、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原来我们村脏、乱、差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雨季天,房前屋后有时猪粪满地,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进村道路也变成了硬板路……”彭新荣感慨地说。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村里文化墙上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们村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在村组活动室,彭新荣特意翻出村寨旧貌照片给记者看,上面是低矮的砖木房、土墙瓦房,与如今宽敞明亮的砖混平房形成强烈对比。
如今大坝村党支部共有8名党员,像彭新荣一样有带头发展产业的,有发展农家乐的,有发展蔬菜种植的……在支部带领下,家家感念党恩,人人铭记真情。
(记者 谢进 李春林)
【 民族简介:佤族 】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世居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一部分散居在保山、西双版纳、昆明和德宏等州(市)境内。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两个县的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8.95%。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现代佤族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
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播种节在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举行。新米节在每年农历8月中旬举行。2003年,西盟县新创了“木鼓节”。2004年,沧源县新创了“司岗里狂欢节”。
(摘自云南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