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鸬鹚消失30余年后再现滇池
二三十年前,随着滇池流域生态破坏和水体污染,某些土著物种在滇池水体和湖滨消失,水生植被分布面积大幅度萎缩,局群密度下降,总生物量急剧下降,耐污物种(篦齿眼子菜、穗状狐尾藻等)逐渐占据优势,外来物种入侵加剧。但随着滇池环湖生态建设的开展,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得到提升,滇池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恢复。
昨日,记者从市滇池管理局获悉,在2006年至今我市开展“四退三还”工作的十年间,滇池湖滨湿地植物物种已从232种增加到了约290种,物种数量增加了约25%。此外,已在滇池消失30多年的野生鸬鹚日前也再次出现在滇池草海中。
滇池湖滨带植被覆盖率达80%
“在开展滇池‘四退三还’工作之前,滇池外海湖岸线后延200米的湖滨带(除陡岸带外)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其次是鱼塘,占湖滨带总面积的近90%,而已建湿地面积不足5%。”市滇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但随着环湖生态建设的开展,原有鱼塘已经全部清退,转变为库塘湿地,农田和大棚用地等则转变为生态湿地和林地。2007年,原有滇池“四退三还”建设范围内,土地利用以农田、大棚和鱼塘为主,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通过统计,植被覆盖率约为13%(林业上把农田植被覆盖率定为0%)。通过“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现在滇池湖滨带植被覆盖率已达80%,从建设前期到建设后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约6倍。
昆明滇池生态研究所统计数字显示,至2006年底也就是滇池环湖生态建设前期,滇池湖滨湿地物种有232种,到建设后期也就是去年年底,增加到了约290种,物种数量增加了约25%。“虽然增加的物种以园林绿化植物为主,但是,在增加的物种中,很多沉水植物对水质透明度的要求都很高,比如轮藻群落一般在水体透明度60厘米到2米的水域才能生长,微齿眼子菜群落也至少要50—60厘米。”昆明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何锋介绍说,如果能看到这两种沉水植物,就代表此片区域的透明度能稳定保持在至少50厘米。
此外,如上世纪70、80年代曾经报道消失的轮藻群落、微齿眼子菜、穿叶眼子菜、苦草、荇菜、水鳖等群落,由于原有种子库萌发而又得以出现,目前在滇池部分湖湾仍然有一定面积存在,而原来的滇池一景——海菜花在人工引种中得到一定恢复和保护。何锋表示,后续湿地建设和管护中,需要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防范,且湿地管护方面也有待于加强和提升,才能保证湿地的长效运行,发挥其环境和生态功能。
野生鸬鹚再现滇池
昆明市鸟类协会秘书长赵雪冰介绍,滇池是云贵高原面积最大的湖泊湿地,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它是云南水禽的重要分布地之一,每年冬季都有大量的越冬水禽到滇池栖息,滇池也因此被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列为亚洲重点鸟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滇池鸟类群落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都经历了巨大变化,大量的水塘、沼泽消失,滇池湖滨带几乎丧失殆尽,很多水禽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地,滇池部分水禽消失了。”
近年来,随着省、市政府对滇池综合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强,“四退三还”工程的实施,加快了滇池生态湿地建设。全面改善和提高滇池流域生态和滇池环湖生态,截污、治污系统共同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削减进入滇池的面源污染负荷,并建立起了多个人工湿地。
“滇池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在滇池栖息、越冬的鸟类明显增多。”赵雪冰说,近年来在滇池周边记录到鸟类有140多种,其中有10余种都是云南省新记录到的鸟类,如三趾鸥、灰翅鸥、须浮鸥、白翅浮鸥、铁嘴沙鸻、蒙古沙鸻、中杓鹬、弯嘴滨鹬、黑腹滨鹬、斑胸滨鹬、小滨鹬、大滨鹬、翻石鹬等。
一个多月前,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工作人员甚至在滇池草海中发现了3只野生鸬鹚。“野生鸬鹚数量稀少,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赵雪冰说。昨日,跟随着滇管局工作人员,记者进入草海时也有幸观测到一只野生鸬鹚。全身呈黑色、体型偏大的鸬鹚在一群水鸟中十分显眼,只见它不时一头钻入水底,待浮上水面时再仰头将捕获的鱼一口吞下。
鸬鹚学名俗称鱼鹰,为候鸟,属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据滇池边渔民所述,上世纪80年代滇池边还有少量野生鸬鹚活动,之后就再也没发现过。“时隔30多年后,再次在滇池发现野生鸬鹚,得益于滇池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以及多年来对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保护。”赵雪冰说。
多次发现濒临灭绝滇池银白鱼
从2011年开始,滇池渔业行政执法处开始加大鲢鳙鱼及滇池高背鲫的放流力度,5年来共放流鲢鳙鱼3500多吨、高背鲫鱼1亿尾。
通过近3年的调查,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滇池外海共收集到鱼类25种,其中滇池高背鲫、泥鳅、滇池金线鲃、银白鱼4种土著鱼类。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安莉介绍,由于鲢、鳙鱼和高背鲫鱼的生活习性和食性与滇池其他物种没有矛盾,鲢、鳙鱼数量的增加,可大量滤食滇池水体的浮游植物,鲢鱼放流量为主(80%)的放流结构,可有效控制和削减滇池蓝藻数量。“高背鲫为滇池的土著物种,增加滇池鲢鳙鱼和高背鲫鱼的放流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银鱼、秀丽白虾及红鳍原鲌的生存空间,改变了滇池主要经济鱼类均为小型鱼类的生态格局。”安莉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3年的调查中,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多次在监测样品中发现滇池银白鱼个体。据了解,滇池银白鱼在历年的研究中均被认为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已经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IUCN红色目录》列为濒危等级,同时也是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是滇池特有的鱼类。“在我们对滇池产卵场调查中,已经证实滇池西岸的浪泥湾是银白鱼产卵地。此发现说明由于滇池综合治理实施,滇池水质改善,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滇池土著品种银白鱼种群数量开始得到恢复。”安莉说。(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
编辑:范皛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