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2500余份调查问卷:专业发展成农村教师职业痛点
前段时间,本报刊发了《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一文,该文基于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熊芬老师等开展的《滇中农村边远地区稳定教师队伍的研究》,对农村教师目前的工作状况、环境、收入等进行调查。该课题研究面向禄劝县、寻甸县、武定县、会泽县等滇中农村边远地区的21个乡镇、56所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和122个村小、教学点发出了2600份调查问卷,其中2523位农村教师积极参与调查,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存在职称低、收入低、责任大、失落感强、不稳定等问题。
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稳定滇中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滇中农村边远地区教育质量、提升滇中农村边远地区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科教兴滇战略的必然选择。课题组以调查关键点开展研究,对滇中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更为深入的调研。
现状
多以县级培训为主
近三分之一的被访群体无法感受“外面的世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农村教育专业成长的机会,课题组设计了教师每学年接受培训的次数、级别等问题。调查发现,在被访的2523名农村教师中,有679名教师每学年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次数是0次,占整体被访人数26.9% 。每学年外出参加培训的次数是1次的占43.9%;2到3次的占被访教师总数的24.8%,仅有4.4%的农村教师每学年外出培训的次数在3次以上。
从外出培训的行政级别看,农村教师参加县级培训的比例最高,为35.5%;参加市级培训的比例为25.6%;10.7%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及以上培训;9.8%的教师参加的是乡镇级别的教师培训。
“这说明目前滇中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培训机会不均等、覆盖率不高,专业成长艰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成本高、机会少。在许多农村地区,如果某个在职教师参加培训,而没有教师来代课,正常教学就会终止,教师根本无法离职进修,农村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人多职,教师无法及时获取专业发展的信息,得到专业的帮助,就造成了农村教师积累性的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成长的展示平台和锻炼机会,不仅造成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也增加了他们不安心的因素,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课题组成员、昆明市教科院教师熊芬说。
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成员也发现,绝大部分学校越来越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但仍有少数学校没有开展。“他们地处边远、偏僻的农村,信息闭塞,如果既不能超出学校范围,去寻求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又不能通过校本研训互相学习、交流,就容易出现教师发展的低水平循环。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完善师训和教研制度,让所有教师都有机会通过研训活动改善自己的教法,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课题组成员表示。
64.2%被访教师课外阅读量还不到国民平均水平
学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需要提高
对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状况,课题组是通过学术论文发表、获得荣誉奖项以及读书学习情况了解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上非常欠缺,有51.7%的教师没有发表过任何级别的论文,有16.5%的教师发表论文的最高级别是省级及以上,9.2%的教师在市级刊物上发表过论文,10.7%的教师在县级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还有12%的教师在乡镇的内部交流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可见,农村教师的学术研究意识和学术研究能力都需提高。
从农村教师群体获得荣誉奖项的情况看,74.1%的农村教师获得过不同级别的荣誉奖项。其中获得荣誉奖项最多的级别是县级,比例为34.8%;其次是乡镇级荣誉奖项,比例为24.9%;获得市级荣誉奖项的比例为11.8%;获得校级和省级及以上较低和较高荣誉奖项的比例均为6.3%。“农村教师们的工作成效应该说是较为显著的。荣誉无疑是对农村教师工作的重要肯定。”课题组人员表示。
在“您每学年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数量”调查中,有16.4%的被访教师每学年的课外书籍阅读量是10本以上,有19.4%的被访教师每学年的课外书籍阅读量是5-9本,有31.6%的被访教师每学年的课外书籍阅读量是3-4本,有27.5%的教师每学年的课外书籍阅读量是1-2本,还有5.1%的教师课外阅读量为0。
“从数据的比较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滇中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群体的课外阅读图书的总量严重不足,有64.2%的被访教师的年阅读量还没有达到我国国民的年平均阅读量,这说明农村教师群体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精神还有待激发和养成,教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教师只有善于学习、自主发展才能与时俱进,也只有学习能提升农村教师生命质量,进而有较高的教育质量。”熊芬说。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困难导致职业成就感不高
课题组成员在结题报告中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困难等在内的诸多原因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发现缺乏激励机制、专业成长困难成为了影响农村教师稳定性的几大因素之一。
滇中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差。滇中农村边远地区一般是远离城镇、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高寒山区或坝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
而激励机制缺乏,县、乡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对教师培养的意识不强,农村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的机会和专业成长的引领、展示平台,增加了他们不安心从教的因素。
另外,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困难,职业成就感不高。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艰难、缓慢的突出表现是职称晋升艰难和培训经费少、机会少,也是造成教师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对策与建议
本次《滇中农村边远地区稳定教师队伍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政府重视为保障,全面发展农村边远地区教育;以政策支持为条件,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以经济投入为前提,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权益和待遇;以培养培训为抓手,扎实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督导评估为手段,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那么,如何增加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来提高其职业成就感呢?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改进:
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定期、分批地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高质、持续的培训。
二是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开拓多样化培训方式。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岗位特点进行分类、分层培训。
三是设立“农村教育名师工作室”。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对口帮扶工作,培养本土名师,带动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建立滇中教研共同体
提升农村学校教研质量和水平
一是以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为基础,依托县教科研机构,在滇中城乡学校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组建教研共同体平台,开展实质性的教研活动。
二是建立“县教科室——学校教研大组——学科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基于校本教研,在各乡镇中小学校开展巡回教研主题活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努力打造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建立农村教师长效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一是提高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的工资,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
二是提高农村教师的政治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是建立农村教师荣誉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在农村边远地区一线教师给予荣誉和鼓励。对长期工作在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评奖、评优要给予政策倾斜,增加评奖评优机会和名额,增强农村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昆明日报记者杨艳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