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兴义遗址出土小件标本300余件 均属青铜时代遗物
遗址发掘现场 供图
通海兴义遗址发掘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初步区分出四个阶段的青铜时代遗存,目前发现灰坑1座、活动面3层。昨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馆员朱忠华介绍,发掘的主要任务是对文化层进行细致的划分,了解地层堆积成因及特点,按最小堆积单位收集遗物、采集样品。
考古发掘人员在发掘中,区分出了3层活动面,并将活动面遗物单独收集。文化层内遗物有三次收集过程:清理时原地初步收集、过筛收集、水洗收集。清理时初步分拣出小件标本以及陶片、动物骨骼、石块等,小件标本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等,均采用RTK测量三维坐标。
石块主要分为砂岩和石灰岩,大小较为均匀,部分有火烧和砸击痕迹。专家推测应与古人加工食用螺蛳有关。“为探讨古人行为模式与石料变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全部石块收集清洗后,逐个辨别记录石块岩质、加工及使用痕迹,最后进行称重统计,量化每层出土石块数量及平均重量。”朱忠华说。
截至11月中旬,第一个探方已清理至地表下4.5米,文化层可以区分为10层,出土各类小件标本300余件。从出土遗物来看,目前清理遗存均属青铜时代,并且陶器阶段性变化明显,初步可以将青铜时代遗存区分为四个阶段。
以②、③层及HDM1(活动面)为代表的遗存,是遗址最晚期阶段。该阶段陶器器型主要有釜、子母口浅钵(器盖?)、罐、刻槽钵等。其中以夹砂红陶的子母口浅钵(器盖?)最具时代特征,在②层中大量出现,在③层中数量减少。
朱忠华表示,目前的发掘工作进展顺利,发掘人员正尝试将每个地层堆积的体积进行计量,结合各类遗物的出土数量,来量化各时期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在接下来即将清理的地层内,是否会继续出现更早期的青铜时代遗存,其面貌如何?还是即将清理至新石器时代遗存?上层青铜时代遗存与下层海东新石器时代遗存之间有无缺环?两者间是继承发展还是突然更迭关系?这些问题的答案深深吸引着他们,值得期待。(都市时报 记者李垚垚 通讯员朱忠华)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