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何占豪讲述《梁祝》背后故事:灵感来自农民

16.10.2015  10:42

  中新网昆明10月15日电(记者 胡远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自1959年在上海首演以来,经久不衰。其创作有何秘诀?15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作者之一、著名作曲家何占豪,登上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讲坛”,分享《梁祝》创作背后的故事。

  当日下午3时,何占豪一上台即向西南联大致敬。谈及50多年前创作《梁祝》的情景,他毫不掩饰地说,是农民催生《梁祝》。

  “1957年,我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那会我和老师同学们每年都要下乡演出。”何占豪回忆,大家在学校学的都是贝多芬、巴赫等国外名曲,下乡演出也只能演奏这些曲目。“演出时,农民们很热情,每次问他们好不好听,都说好听。但一问懂不懂,都说不懂”。

  “那你们要我们拉什么?”“越剧、沪剧!”农民们的回答让何占豪找到了方向:从民族传统音乐入手,创作出让大众都能听得懂的小提琴乐。于是,他和丁芷诺、俞丽拿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至此,诞生《梁祝》的“母体”基本成形。

  何占豪说,实验小组先是尝试用小提琴来拉《二泉映月》,后来又根据越剧创作小提琴四重奏版的《梁祝》(“小《梁祝》”)等作品,受到欢迎和肯定。在国庆10周年,小《梁祝》改编成大《梁祝》,献礼国庆。1959年5月,《梁祝》在上海首演,获得空前成功。

  回忆完创作往事,何占豪又带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现场欣赏《梁祝》。音乐一响起,何占豪就一一向大家讲解,哪部分取自于越剧,哪些来自昆曲、京剧。

  “没有越剧等民族戏曲音乐,也就没有《梁祝》,”何占豪感慨说,“有些人问我《梁祝》是谁创作的,我说是农民,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的劳动成果。中华民族是有才能的民族,中国老百姓是有音乐才能的老百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