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居高不下 伦敦人以船为家过“离岸生活”

15.07.2015  11:12

    当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开始在英国买房置地时,不少伦敦本地人却过起了以船为家的“离岸生活”。

    一些英国媒体看到拥挤的伦敦水道,颇为自嘲地写道,外国投资者买房如同逛超市一样轻松随意,而不少伦敦人却只能望房兴叹,“蜗居”在船屋里。

    居高不下的房价固然是催生伦敦“水居族”的外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有些人迫于生活压力而选择水居,有些人想在漂泊中寻找归属感,而有些“不差钱”的富人则想体验一下水上生活的别样乐趣。不过,这种新型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航道管理者的限制。

     【寻找归属】

    作为一名资深“水居族”,英国自由撰稿人亚当·韦茅斯已经在伦敦的河道上生活4年,对那些与他一样住在船里的人群颇为熟悉。

    他曾在一篇讲述水上生活的长文里说,离开城市住在船上,在他看来是一种更具“归属感”的生活方式。这也代表了一部分以船为家的伦敦人的想法。

    韦茅斯饱含感情地回忆,他驾驶爱船“内特尔顿美人”号抵达伦敦后,如何沿着逐渐开阔的泰晤士河顺流而下,经过议会大厦、圣保罗教堂、穿过塔桥。“从如此不同的视角观看一座我如此熟悉的城市,是一种荣幸。

    在船上住得久了,韦茅斯渐渐感觉不出自己生活在伦敦。每次离家之后返回伦敦,从国王十字车站下车,拥挤的人群车流和城市高速运转的节奏,并没让他有归属感,反倒是回到船上,闻到船上熟悉的味道,才有家的感觉。

    韦茅斯发现,人们在船屋社区里的亲密感远远超过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船只停泊在一起,跨过别人的船踏上自己的船,相互借用工具,所有这些都需要交流,不太可能孤立生活。而人们的相互关照守望意味着,水上的生活变得比从前更安全。

     【混合社区】

    韦茅斯总结,伦敦水上的船屋是一个“混合社区”。既有已经在水上生活了数十年的“老住户”,也有一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有些人无处可去,被迫水居,有些人则主动选择船屋,比如一些负担不起伦敦高昂生活成本的艺术家、自由职业者、音乐家、学徒、正在接受培训的教师。

    还有一些生活优越的伦敦富人同样选择在水上给自己安家。他们购买设备齐全、内饰豪华、宽敞舒适的中小型游船,享受都市生活之外的自然风光。

    这样的船主自然不用像韦茅斯一样担心老船的变速箱失灵、马桶无法排污。他们在意的是,在船上可以比在陆地上看到更多星星。一些喜欢热闹的船主则会在晚上打开船上所有光源,邀请朋友们上船参加派对。

     【生存隐忧】

    韦茅斯调查后发现,选择住在水上的伦敦人正在增加。2014年,大伦敦地区没有固定停泊点的“持续巡航”船只数量激增34%。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持续巡航”船只已有4904艘。

    根据英国1995年颁布的一项航道法规,没有固定停泊点的船只必须每14天移动一次位置,而且船只必须“真正用于航行”。这一法规其实认可了一个存在数百年的事实:一些上班族和流动打工者家庭长期住在船上、以运河为家。

    不过,眼下负责管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3500公里河道的“运河和河流信托基金”新近出台新规,着力整治无固定停泊点船只。这一机构对违规船只给出的理由是“移动得不够远或者不够频繁”。

    韦茅斯曾因船只技术故障无法减速,又因修船在特定水域“停留过长”而遭到运河和河流信托基金的警告和监视。这一机构认为,伦敦的河道太过拥挤,他们不希望船主停留在某些特定区域。

    韦茅斯正利用社交媒体、发表文章等各种途径为“水居族”的权益摇旗呐喊。不过,他对未来的生活忧心忡忡,担心终有一天,住在船上的人们将不得不远离工作地点、家人和孩子的学校,生活愈加艰辛。

    “游牧群体在立法压力下绝迹的历史古而有之。同样,在这个勇敢的新世界里,我们这些住在船上的人是最脆弱的一群,最难移动的一群,最早受到最强烈冲击的一群,”韦茅斯说。(韩梁)(新华社特稿)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