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 让古村落“活”出精彩
山野阡陌间,青砖、黛瓦、翘角飞檐,一幢幢融合“四合五天井”风格的徽派农家院落,与绿树清溪点缀辉映。行走在极边名城腾冲,一个个传统村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散落其间,宛如一幅素雅的山水画。
“腾冲,步步是景,村村入画。”腾冲人充满文化自信。一个令人信服的数据是:自2012年国家启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以来,腾冲县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数目达57个,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位于全国前列。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处彩云之南极边之地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腾冲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传统村落。
“家底雄厚,保护与发展不能滞后。”近年来,腾冲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原则,充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探索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致力让古意盎然的村落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宜居、宜业、宜游”。
传承村落自然之美
“银杏村太美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生态优美、古色古香。这是我第9次来腾冲,每次来都有新收获。”记者在固东镇江东社区银杏村采访时,碰到了前来考察的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建筑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威廉·丽莎女士。她感慨地说:“希望这里的村落一直这样美下去。”
银杏村村如其名,因银杏而美,因银杏而闻名。上万株银杏林立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其中两百年以上树龄的就有220多株,每到秋季仿佛进入金黄的童话世界。这些明朝洪武年间迁徙至此的先祖播种留下的珍贵遗产,留下的是美的“震撼”。
早些年,提起中和镇的新岐村,有一段顺口溜村里的大人小娃都能说:“新岐小地方,八月十五下大霜,吃的是荞果饭,泡的是苤菜汤”。如今,再提起新岐村,村民同样会说上一段顺口溜:“新岐村好地方,一年四季好风光,走的是康庄道,住的是新楼房”。
新岐这个发端于清朝康熙年间的传统村落,因地处山坳交通闭塞,在上世纪90年代时还是“藏在闺中人未识”。2011年,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该村连接县城的主干道、全长14公里的通村公路全线油路化,新岐也成为腾冲山区农村通柏油路第一村。
有着八百多年红花油茶种植历史的和睦村距离腾冲县城18公里,享有“中国红花油茶发源地”和“中国红花油茶第一村”的美誉。每年二月一到,姹紫嫣红的红花油茶满山绽放,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现在不仅外省来客人,美国、德国等国外客人也不少。”在新岐村开设第一家客栈的村民段培贤,做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家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银杏村、新岐村、和睦村……深入走进腾冲大地,就会发现不经意间就会与一个饱含历史沧桑的传统村落邂逅或擦肩而过。
腾冲为何有如此众多保留完好的传统村落?腾冲人普遍认为,要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解答。
——从历史角度看,与腾冲历史上的移民戍边有密切的渊源。明洪武年间实行的屯田军户政策,给腾冲带来近10余万将士及家属,他们多从南京、四川、湖广等地,有的整个家庭,甚至整个村庄都随军迁移了过来,由于速度快、时间短、规模大,中原各地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习俗,以较完整的形式传至腾冲,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口音南腔北调、建筑各具特色、习俗丰富多样的村庄。
——从文化角度看,明代以来,一代代把中原汉文化的记忆传承和保留了下来。腾冲县文化馆馆长段应宗认为,腾冲传承至今的“家堂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腾冲村庄建设很注意对“易、儒、佛、道”等传统文化的应用,建筑风格多以青砖黛瓦的徽派风格为主,并融入了大理白族“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理念,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此外,腾冲地处边疆,古时候由于受高黎贡山的阻隔,交通不便,使腾冲村庄的建筑风格、村庄布局和文化传承相对沉淀下来,形成了文化的孤岛效应,乃至在中原内地已消失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仍然完整地“活”了下来。保留完好的洞经音乐和皮影戏等民俗文化正是最好的佐证。
在很多腾冲当地人的眼里,57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正是全县2000多个村落的突出代表。“腾冲截至目前成功申报了57个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其保护工作不是已经完成,而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腾冲县委书记杨正晓表示。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