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婚”惊艳云南 汉服为媒宣讲传统文化
锦瑟文化现场展示各朝代传统婚礼过程。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戴兴 儿时便听过“结发夫妻”、“执手偕老”之言,但你知道这些词语的出处来源吗?12月6日,在云南婚博会上,云南首家汉文化生活馆——锦瑟文化在展会中为昆明市民首次展现了各朝代传统婚礼的过程,用一件件华美的汉服为大家解释了很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典故,也让许多市民感叹道:“原来传统文化没我们想的枯燥,竟然这么有趣!”
鼎壶钫樽一样不少 领略汉婚之美
“请侍者为新人点烛备席!”随着司仪的介绍,两位身着周制(秦汉时代)汉服的侍女上场点燃喜烛,象征着香火的延续。随后新郎亲迎新娘,相对行礼,拱手进入婚礼现场。新人入席首先要行沃盥之礼,入席后净手,象征以清洁的身体和心灵,进入这场庄重神圣的仪式。
之后,再行同牢之礼,用红碗盛米、大盘肉菜等,新人同器而食,象征以后就是一家人。而合卺之礼则更为特别,匏瓜对剖成瓢,侍女分别倒入清酒,新人先各自饮下瓢中一半酒,再对换饮尽,古时酒都由自家用粮食酿成,酒精含量低,味道香甜可口,将新人父母亲手酿下甘甜的酒倒入两瓣苦涩的匏瓜中,因为匏瓜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不仅象征着以后要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还寓意以后两人同甘共苦。
随后,新人再行解缨结发之礼,新郎在定情之时、赠予心上人一屡红缨!而在结婚这天、将为其解下。新人从对方的头上剪下一屡青丝葬入锦盒之中结成一束,意为结发夫妻,恩爱两不移。
最后,新郎将新娘扶起身,两人再次来到堂前行执手之礼,一对新人相对而望,双手而牵,寓意执子之手,与子共箸。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至此 ,礼成。
以上为周制婚礼流程,而唐制与明制婚礼的大致流程也差不多,但婚服差异很大,周制新人所着服饰为“曲裾”,主色为红黑,大气古朴,衣体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而唐制婚服则是“红男绿女”,新娘婚服为青色的中腰襦裙,衣服上极尽豪奢浓丽,处处洋溢着唐朝的富足快乐。
明制婚服最为特色的就属一对新人的头饰,新郎身穿红袍、帽插宫花,新娘则是凤冠霞帔,锦瑟的工作人员介绍:到了明末,江南苏州一带出现了纺织中心,明人的服饰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小康之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里衣不华”,表明当时的现实生活已冲破呆滞不变的单调程序。
自主设计 传递华夏文化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属于汉族的一种服装。唐诗人李商隐有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自古以来就是华夏儿女独有的浪漫,难能可贵的是,锦瑟的汉服全部为自主印染布料、并严格按照各朝代汉服的制式制作的,“锦瑟希望能圆现代人的一个‘庄生晓梦’,在现代都市生活中重拾起华夏文化,将中华传统继承发扬。”锦瑟的设计师美泪有着这样的理念,她不仅是汉服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位传统工艺珠宝首饰设计师,更是全国汉服圈公认的“汉服女神”。
锦瑟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对传统文化有极高的热忱,她们认为,汉服之美并不仅仅在其款式、色彩与面料,而在于每一套汉服都对应着完备的礼仪,身着汉服的人举止得体、彬彬有礼:“平常为客人拍摄汉服写真的时候,她们只要一穿上汉服,不用我们提醒,很自然地就会注意仪态。”锦瑟的工作人员说道。而现场许多亲身体验造型的市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仿佛汉服有某种“魔力”。
虽然现场活动十分火爆,但锦瑟的创办人钟莹还是表达出了些许担忧:现代人大多从影视作品及电视上了解传统文化,而导致了一些文化误区。觉得她穿汉服是“玩穿越”,还有些人认为汉服“大袖飘飘”好看不实用,有部分人甚至误把汉服当成韩服或和服。“事实上,韩服、和服确实和汉服中的有些款式相似,因为从源头上来说,韩服、和服皆源于汉服。我希望更多的人接触到汉服,汉服便与不便,亲身体验了,才会知道。”
汉服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在它里面蕴含了很多中华传统美德,比如,汉服上衣后背都有中缝,寓意中庸之道,也可以以此随时检验自己是否衣冠端正。现在不少人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不了解,有的甚至产生了很大的误会,比如:现在大家都觉得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传统七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女子,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希望自己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而要说中国本土情人节应该算是上元节(元宵节)。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