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留华总监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丽江论坛上的讲话

25.12.2014  17:26
 

依法监管  社会共治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总监 董留华

(2014年12月15日)

 

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杰同志的委托,我代表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交流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依法监管,社会共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和要求,指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部署之细、要求之高也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

下面,我就食品安全的形势和对策讲两点意见。

一、食品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一是事件频发,行为恶劣,影响广泛。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多发,“三鹿毒奶粉”事件、塑化剂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麦当劳、必胜客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变质过期肉事件,以及大陆、台湾“地沟油”事件等等。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什么食品才是安全放心的?你今天吃下的东西安全吗?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让人们对很多食品产生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你心中有数吗?

二是从食品的生产、流通到消费的食品安全链,每个环节都面临着严峻形势。

从食品生产环节的情况看。有的企业存在对原材料把关不严,生产质量管理制度不落实等情况。有的企业甚至诚信缺失,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违背诚信道德,恶意采取标识欺诈、制假售假、违法使用添加物质,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从食品流通环节的情况看。食品卫生、农药残留超标、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从餐饮消费环节的情况看。点多、线长、面广,而《食品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尚未出台。

三是云南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云南省4600万人口, 全省食品饮食业、药械企业、保健食品化妆品企业有25.2万户,随着机构改革、职能归并,累计行政相对人总数高达57.8万户。

从总体上看,云南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多年来没有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我省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广泛存在于食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消费等各个环节。加之,社会共治格局尚未形成。所以,云南食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依法监管,构建社会共治新格局。

(一)建立科学监管体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和要求,指出“能不能在食品药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明确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公共安全体系”,要求“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国各地依据    《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 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各地将原食品安全办、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

二是整合监管队伍和技术资源。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整合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区域性的检验检测中心。

三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在整合原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部门现有食品药品监管力量基础上,建立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机构。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监管水平。

四是健全农村监管网络。按照行政区域,在每一个乡镇(街道)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在农村和城镇社区设立食品监管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以形成食品药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

(二)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多管齐下、内外并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

实行社会共治,关键是要落实各方责任。

第一,要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从源头上确保质量安全。质量是企业生命、质量是企业的社会诚信,质量是企业对社会、对人民大众要承担的第一责任。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公众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关系,当二者产生矛盾时,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公众利益。企业要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推行诚信体系建设,为老百姓、为千家万户生产安全放心的食品。

第二,要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要不断加强各监管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实现职能上的良性互动、政策上的紧密衔接、管理上的相互支撑、集成合力效应。要全面履行监管职责,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真正建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最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要研究建立食品标准体系,使生产经营行为有法可依、有标可量、有章可循。要加强食品风险防控,深入开展风险监测评估,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要全面加强日常监管,提升日常监管效能。要深入开展各项专整治,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打击力度。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严格依法监管。

第三,要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监督。要进一步搭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平台,畅通参与监督的渠道,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监督。要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要支持组建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并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要畅通举报制度。要完善公众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公众自我防范和维权意识。

第四,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各类媒体对食品安全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回应公众关切为先、符合公共利益为要,既发挥监督作用,又要考虑新闻宣传的社会效应,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提振公众信心。要及时曝光违法企业及其不安全食品,引导公众合理消费。

通过多管齐下,共同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

来宾们、朋友们,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确保食品安全意义重大。食品,首先是吃得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再追求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好。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通过此次高峰论坛,有关各方能够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积极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