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人大代表积极献策 260件建议助力昆明发展
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于18日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胜利闭幕。
为期5天半的会议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市人大代表肩负着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依法履职、尽职尽责,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共议昆明发展大计,共绘“十三五”发展蓝图。代表们心系民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共向大会提交了涉及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内务司法、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方面的260件建议、批评和意见,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出谋划策。
发挥友城作用
促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十三五”时期,昆明将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如何建好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代表们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国际友好城市在昆明区域化国际城市建设中作用的建议”和“关于逐步推进昆明市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建议”。
目前,昆明市已正式缔结国际友城20对。其中,与东南亚、南亚城市结好10对,居全国第一。昆明在东南亚、南亚的友城逐渐成为经贸、教育、医疗、科技、旅游、农业、司法、警务等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但应该看到,昆明对于缔结友好城市工作,仍存在重平台搭建,轻实质合作的情况,把友城平台优势转化为对外合作优势不明显。”马丽波代表说。铁瑞林代表认为,深化经济合作、加强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的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有效的宣传和实质性的功能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昆明应进一步发挥国际友好城市的作用,推动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段智寰代表说。对此,建议今后昆明要进一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友城结好数量。增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市民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往。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友城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强化与智库的联系与合作。要通过举办“友城周”或“昆明周”等专题活动,做好昆明市在国际友城的外宣工作,增加其对昆明的全面了解。加强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增强昆明与友城在文化、旅游、经贸、华文教育等方面合作。
创建国际化社区
随着昆明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士进入昆明工作、学习、生活。据悉,在昆常住外国人已从2011年的4620人增至去年的7049人,年均增长11.2%,外国人在昆人数仍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在昆的外国人已具有自发集中居住的特点。
周凡代表说,“目前,随着昆明城市的国际化,国际化社区建设将成为社区治理的一个新问题。”刘海燕和周凡两位代表提出,为便于加强对海外人才的服务和管理,为其营造便利和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建议相关部门逐步推进昆明国际化社区建设工作。可通过制定规划,遴选昆明外国人居住较为集中,软硬件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提升其国际化水平。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国际化社区建设,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牵头推进此项工作。加强选聘和培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外语和对外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社区环境,彰显社区特色,提高社区吸引力。
实施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为促进政府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段智寰等代表建议“建立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办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建议提出,昆明市启动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政府相继出台的惠民政策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参保人的经济负担,有效改善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但调查显示,全市的就医现状依然是三级医院人满为患,接诊压力过大,基层医疗机构又处于接诊不饱和状态,“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段智寰建议,市政府应依据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低水平,广覆盖”、“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方针,在现行的“总额控制”结算办法的政策框架下,创新工作思路、办法,建立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办法(门诊特殊疾病、特殊慢性病、特殊检查、急诊抢救、住院单病种除外),让百姓享受门诊就诊的实惠,充分发挥医保杠杆作用,引导医疗机构及患者根据病情理性选择医疗方式,避免挂床住院、疗养式住院等违规现象,以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降低医保基金风险,确保能科学合理使用医保基金,使其作用最大化。在制定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办法时,能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选择试点先行,成熟之后再逐步推开,避免“一刀切”,让创新的政策和办法发挥最佳效用,从而引导患者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段智寰说,若能实施门诊住院联合统筹支付办法,将有效保障《昆明市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方案》得到落实,让三级医院真正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急危重症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常见病、多发病及病情稳定期和康复期等方面的医疗服务作用,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更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
段智寰还建议政府能针对《昆明市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促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让百姓能便捷地选择家门口的医院就近就医,从根本上化解“看病难、看病贵”。
将电动自行车纳入法制化管理
会议期间,代表们纷纷建议昆明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解决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为依法治市提供法制保障。
马丽波等代表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制定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的议案》中提出,目前,昆明市登记在册的电动自行车数量快速递增,与其有关的交通事故也在增多。调查发现,电动自行车设计和行驶时速超标、违规载人、违反交通信号、违规驶入机动车道、随意横穿公路等是诱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此外,城市道路规划和相关管理法规不健全也是导致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和事故难以处理的客观原因。
对此,马丽波等代表联名建议将制定《昆明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列入立法规划,并明确相关机构和工作人员,开展立法调研及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确保市民安全有效出行提供法制保障。
建议立法保护
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等,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云南作为民族文化大省,早在2000年5月就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立法程序进行传统文化保护的省份,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也于2013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加快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张绍云等代表认为,昆明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具有独特性和地方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已迫在眉睫。对此,建议昆明也能尽快立法保护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上可借鉴2013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保护范围、文化遗产普查、知识产权、整体性保护、法律责任等方面可针对昆明实际制定特别的设定和规范,使其更具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应建立必要的保护机构,人员编制和专项保护经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每年的工作考核内容。把非遗保护的有效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为非遗保护政策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打造西南联大文化品牌
提升昆明文化品质
刘海燕代表提交了“关于打造西南联大文化品牌,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品质的建议”。
建议提出,西南联大诞生于昆明,其创造了民主、爱国、为国牺牲的精神财富,学术成就和精神具有世界影响力,为昆明留下了尤为珍贵的经典历史文化遗产。“十三五”规划把推进文化繁荣创新,提升城市人文品质作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实现途径,这是增强昆明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今后,保护、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将是推进这一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
为此,昆明应打造西南联大文化品牌,规划建设西南联大博物馆,展示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联大师生的民主精神、爱国情怀及学术成就。并以西南联大人物、事件为主题创作影视剧、歌舞等系列文艺作品,以生动的形式塑造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代表人物,传播西南联大精神。相关部门要保护和利用好西南联大名人故居,开发西南联大主题旅游产品,将西南联大这一知名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资源,提升昆明旅游的文化内涵。同时,成立“西南联大精神研究会”,促进理论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此外,雷鸣代表也提出“关于建立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问责制的建议”;戴文忠等代表提出“关于公安交通执法延伸覆盖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议”;李家荣代表提出“关于提升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李春光代表提出“关于法院系统提高立案效率的建议”和“关于全市公共厕所免费开放的建议”等意见和建议,会上代表提交的意见和建议,将为推进昆明当好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起到积极作用。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