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们认为 云南要立足省情把握机遇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代表委员们认为,云南要立足省情、把握机遇,不断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切实增强内需拉动力
关键要有新思维新作为
讨论
代表委员聚焦
精确选项 精确投入 精确发展
林勇力委员:经济发展既要抓大,也要抓小;既要抓老,又要抓新;既要抓内,更要抓外;既要抓“公”,也要抓“非”。
内需是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必须进一步增强内需拉动力,重点是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我们要看到,云南整体经济平稳发展靠投资拉动的状况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但是一定要适应新常态,把握云南实情和特点,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推进转型升级,力求能够精确地找准拉动内需投资增效的着力点、增长点,精确选项、精确投入、精确发展,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既要抓大,也要抓小。抓大,必须紧紧依托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省重点项目,把构建五大基础网络作为投资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同时还要抓小,即对有潜力、有优势的成长型的实体经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越早,对经济健康运行的控制能力就越强;二是既要抓老,又要抓新。应当按照适应新常态要求,对一些老投资项目进行再评估、适当做调整,同时对于有利于实现国际接轨、国内联动和长期发展的新项目要重点列入和提前运作。例如要立足辐射南亚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化项目、建立信息产业中心,并作为云南今后10年的战略投资和战略重点产业来抓。三是既要抓内,更要抓外。四是既要抓“公”,也要抓“非”。
云南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正在不断聚集形成,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为云南发展确立的新坐标、新定位、新使命,坚定信心,以新思维、新状态,做出新的作为。本报记者 雍明虹 整理
培育新兴消费业态
李留存委员:我们的企业在逐渐向养生、养老这些我省具备天然优势的领域转向,这些领域也恰恰符合了当今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银发”市场升温的趋势。
消费需求的扩大,需要良好消费环境的营造。比如昆明只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商业集中区,才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动周边经济圈的形成,实现人流向资金流的转变,进而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一转变过程中,仅靠我们企业的力量当然是不够的,希望政府组织专家对整个昆明进行统筹规划,改造城市内核,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关企业适当倾斜。
内需的增加还需要新兴消费业态的培育。我们的企业在逐渐向养生、养老领域这些我省具备天然优势的领域转向,这些领域也恰恰符合了当今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银发”市场升温的趋势,未来将发挥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在增加如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资金等配套政策上改进,不断支持发展养生、养老产业的新业态。
推进产业发展提振消费信心
和文祥代表:就业是收入之源,只有就业规模扩大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扩大消费才有现实基础。
扩大内需靠什么?开完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回去后,我就开始了深入思考,之后也做了一些调研。结合调研结果来看,我认为扩大内需必须立足于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就要鼓励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信心的提振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收入的增加。就业是收入之源,只有就业规模扩大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扩大消费才有现实基础。
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报酬,让老百姓有更多可支配的收入,这些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我调研过的一些农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群众收入增加了,花钱消费也就有了底气。另一方面,从消费选择来看,当前老百姓的消费正在逐步由温饱型向追求安全和质量的小康型转变。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需求空间越来越大,健康、节能、环保和个性化、智能化等绿色方向正在成为主流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适应这种转变,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产品层次也应该顺势作出调整,通过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发展新业态,来满足不断扩大的绿色需求,创造和引领新的消费需求。本报记者 胡晓蓉 整理
激发内需更大活力
段绍丽代表:改善山区群众民生,首先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次依托自身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大特点是发展不只是看GDP、财政收入等指标,更看重经济、社会和民生得到提升。应当更加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以民生激发内需更大活力。
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的省人大代表,我非常关注如何让广大山区群众增收致富这一问题。我们施甸县酒房乡是一个传统山区农业乡,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务农为生,群众大都种植甘蔗、核桃等作物。由于工程性缺水,遇到不好的年份,广种薄收,收入明显减少。去年我针对酒房乡多个村寨缺水问题,提交了关于在当地建设水库,缓解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建议。去年底,投资1.7亿元的旧寨水库已开工建设,这个水库将给周边5个村子的群众带来便利,也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改善山区群众民生方面,我认为首先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通村、通村民小组公路建设和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步伐,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山区发展还应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依托自身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生态养殖业,做强做大特色产业。本报记者 季征 整理
挖掘新型城镇化潜力
贺勇代表:大城市需要千变万化,小城镇需要体现特色,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千方百计挖掘新型城镇化潜力。
城镇化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举措,它一头连着投资,另一头连着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大城市需要千变万化,小城镇需要体现特色,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千方百计挖掘新型城镇化潜力。
以往由于受交通基础设施等的制约,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太高,土地、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造成了招商引资引进的许多重大项目落不了地。现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省委、省政府加快构建交通网络、航空网络、水保障网络、能源网络和信息化网络等五大基础网络的步伐,也给我们滇中地区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马龙县正按照“一个乡镇一个风格”的思想,全力加快以土坯房、马头墙、斜坡顶、宽墙面为风格的滇东北特色民居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县全面建成10个特色乡镇,增强外来投资的影响力和对外辐射力。
下一步的发展中,马龙县将抓住机遇,在全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好、土地广、生态优等优势,全力做特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步伐,在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中全面实现自身跨越。
鼓励餐饮产业扩大市场
杨艾军委员:应该从政策导向、品牌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对餐饮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滇菜企业走出省门、迈出国门。
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提出希望我省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必将成为我省餐饮企业走出国门的重大发展机遇,鼓励滇菜企业走出省门、迈出国门。
近几年来,我省餐饮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大众化餐饮和名特小吃餐饮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我省餐饮业就业人数300多万,经营户20多万家。2014年,全省餐饮业产值接近900亿元,增速18%。近来一些滇菜企业正积极尝试向外扩大市场,到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开办企业,但总体看,还处于数量少、规模小的初级阶段。
餐饮业如何融入云南发展重大战略?应该从政策导向、品牌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对餐饮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滇菜企业走出省门、迈出国门,特别是抓住机遇,在南亚东南亚大力推广我省名品小吃特色餐饮。这样,滇菜企业品牌走出去,既推广了云南饮食文化,又为我省高原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去搭建了桥梁。
记者 张文峰 陈晓波 岳晓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