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清洁”为切入点 谋划统筹城乡大文章
□ 罗进忠
今年以来,大理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简称“三清洁”活动),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以最贴近群众的方式,以深入务实的举措,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谋划统筹城乡大文章。
一、做法成效
活动开展以来,全州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生态自觉、行动自觉,全面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挂钩联系责任和指导帮扶责任。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从身边的具体事做起,为营造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通过努力,全州“三清洁”活动扎实推进,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氛围已基本形成,集镇、村庄、湖泊、河道、水源地、滩涂地、沟渠、交通沿线等重点区域的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三清洁”活动中,各地针对城市、坝区、山区、交通沿线不同地域特征,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对推动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清洁模式。以大理市为代表,探索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垃圾收集清运实行“户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各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由个人有偿承包,城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司化运作方式收集清运,城乡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定时收集并及时、就近清运至垃圾收集中转站。垃圾压缩转运环节实行市场化运作,在环洱海流域投资建设10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统一运往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建成了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市垃圾收集清运处置“数字化、视频化、定位化、信息化”和城乡一体化管理。
(二)坝区清洁模式。以宾川县部分乡镇为代表,逐步建立的形成“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处理”五级联动的城乡垃圾处理体系。从垃圾处理一体化的方向出发,围绕垃圾“如何清扫、如何收集、如何清运、如何处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县城组建了宾川县金牛环境卫生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服务,强化“有偿服务”意识,通过承包等方式,先由农户负责自家庭院和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卫生保洁并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交送至垃圾收集承包人,再由各村组承包人将垃圾清运到乡镇中转站,最后由县统一处理,提高了垃圾处理的统一度和科学性,减少了二次污染。
(三)山区清洁模式。以巍山县部分山区乡和村组为代表,从山区的实际出发,把“三清洁”活动纳入村规民约内容,通过“党委政府补助、挂钩部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投入、一事一议群众自筹”等筹资方式向村民收取垃圾清运费,实行垃圾清运专项承包,通过垃圾约时定点清运的实施,建立了“群众筹集资金、定时定点收集、村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新建了一批垃圾池、小型填埋场等简便处理设施,就近从快解决垃圾乱堆乱倒问题。尤其在群众基础好、村落相对集中的山区村组,注重推行垃圾分类、垃圾集中清运与填埋焚烧相结合的处理机制,促进山区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
(四)其他特色模式。以祥云县为代表,实施文明交通示范带建设,将县域内194公里主要交通干线列为“三清洁”活动实施载体,由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按照每公里每月300元的标准补助到各乡镇,按属地管理原则由过境乡镇负责组织日常清扫保洁工作,积极探索乡村道路日常环境卫生管理维护的有效途径,实现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全县主要县乡公路和交通主干道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实现了路面及两边15米范围内干净整洁、视廊通透,路肩、侧沟整洁有序,无杂物、垃圾。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大理州初步总结了“三清洁”的“四种模式”,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三清洁”工作永远在路上,运行中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是: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城乡是居民生活的环境载体,居民是城乡环境的主体和主人,部分干部群众对实施“三清洁”活动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对活动内涵、标准和目标认识不清,对活动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少数地方包揽包办过多,导致一些干部群众认为“三清洁”是政府的事,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地方农村“屋内美化亮化现代化,屋外垃圾满天飞、遍地脏乱差”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引导帮扶不到位。有的职能部门引导扶持有错位、缺位现象,规划指导、帮扶搞活、以奖代补等工作做得不深、不细、不实、不新,在统一研究扶持配套政策、科学分类制定支持环境卫生整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运行长效机制滞后,正面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三清洁”活动存在缺位现象,群众首创精神和政府引导帮扶结合得不够好。
(三)引入市场机制不充分。多数地方在紧扣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意识不强,创新措施不具体。特别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充分,依托不同的发展基础和情况,引入市场化理念和机制,实行公私合作(PPP)方式,实现政府搭台、市场主导、社会监管、企业盈利、群众受益的城乡环境清洁机制还大有空间可做和潜力可挖。
(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解决资源综合利用办法不多,目前很多群众不知道什么垃圾可回收,什么不可回收,什么是有害物质,什么是可燃烧,什么是不可燃烧,大多数地方垃圾处理还沿用就地掩埋、焚烧等老办法,造成二次污染。对垃圾科学分类回收以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研究不够、推进不力,达不到无害化处理标准,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三、措施建议
面对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大胆创新探索实践贯穿于“三清洁”活动的各个方面,站在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以改革拓思路、以改革选模式、以改革建机制、以改革施举措,科学应对和破解“三清洁”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三清洁”活动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让大理乡村更美、更靓、更活,大理人生活更舒适、更文明、更幸福。
(一)总结推广四种模式,突出城市、坝区、山区、交通沿线实际示范推开。“三清洁”活动是一项惠民实事、惠民工程,必须像抓作风建设一样,保持在路上的认真状态,做到抓经常、经常抓、抓长久、长久抓。关于如何抓、抓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之前所述的城市、坝区、山区、交通沿线“四种模式”就是很好的示范。“四种模式”虽然针对不同的地域特征、实施载体,但又都有相通之处。“四种模式”都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从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等方面着手,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开展“三清洁”活动;注重充分发挥城乡居民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三清洁”活动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善于运用市场化的办法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收取费用、个人承包、公司化运作等方式,改变单一的政府投入模式,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三清洁”活动持续深入发展奠定基础;打造文明交通示范带的做法,对长期有效解决交通沿线“脏乱差”难题,找到了整合资源治理、助推“三清洁”活动的有效抓手,对于营造良好的交通和旅游环境、对外展示大理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各地可结合实际,从“四种模式”中汲取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机制,推动“三清洁”活动不断取得长久持续的实效。
(二)超前谋划可持续发展,以经营的理念处理城乡垃圾。一是推行城乡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实行有偿服务。按照“自愿、自主、自用、自管”和“谁制造、谁负责,谁产生、谁付费,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和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在积极引导和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经济可承受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上,逐步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依法、合理、规范筹集垃圾清运费,收取归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资金应当专项用于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款专用,着力加强对资金的审计和监管力度。二是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现代环保清运企业,推动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参照宾川县成立垃圾清运公司的做法,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整合资源治理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开放建设、规范运营垃圾资源市场,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责任的垃圾处理企业法人制度,完善农村垃圾清运综合管理服务市场体系。三是出台政策扶持标准,实施产业化发展。探索对从事垃圾处理投资经营活动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垃圾回收和循环利用产业,切实解决自我积累、自我补偿、自我发展能力有限的难题,加快形成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开发开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回收利用、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市场,培育和形成垃圾分类处理的产业链,提高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高垃圾产业规模化水平和效益,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产生、密闭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产业化发展”。
(三)顺应市场规律,探索公私合营模式(PPP),创新“三清洁”活动长效机制。一是采取“市场运作、适当补贴、企业盈利”的办法,建立政府、企业、村(居)民三方互利共赢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清洁乡村垃圾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具体操作办法,把政府头疼的事、企业担心的事、老百姓期盼的事,通过市场的自由调节、政府的宏观调控、群众的首创精神,创建与各地实际结合、与市场规律接轨、与方针政策契合的新型清洁城乡现代新路径。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推进“三清洁”活动投融资机制创新。改变工作思路,顺应农村全面深化改革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趋势,由政府主导引领向市场化公司化经营转变;改变投入方式,由政府财政性投入为主向公私合营经营转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清洁工程设施建设,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新途径,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新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处理城乡垃圾新模式,借力专业环保公司的资金、技术、管理的优势,将城乡的垃圾转运和终端处理环节全部推向市场,实现政府规划引导、公司化运营管理、市场化调控调节、大众化参与收益。镇村组做好群众组织发动工作,与清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垫资建设垃圾中转站,配备相应收集车、转运车,明确工作流程和收费标准,“价格以重量计费,产生垃圾越少,收取费用越低,促使各村各户有意识减少垃圾产生。”在协议期间,运营、维护项目的责任由公司承担,以乡镇或村组为主体逐年支付服务费的形式偿还公司垫资,有效弥补资金、技术方面的不足,以市场契约的方式,倒逼户分类、村收集的长效性,确保生活垃圾及时清理,保证垃圾处理减量、无害。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具备转运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住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方式。离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较远、不具备转运条件的农村,要按照“适当集中、区域共享”要求,采用统一规划、分片建设符合环保要求垃圾处理设施的方法,对区域内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置。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方式,结合农村实际增添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合理配备保洁人员或政府购买服务,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以满足对坝区、乡村垃圾进行转运的需求,逐步实现垃圾处理设施从无到有的过渡。
(四)以“三清洁”运作模式为示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科学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整合政策资源。政府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在组织发动、建章立制、督促检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把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二是整合项目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村庄规划、扶贫开发、道路交通等项目建设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农村治赌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全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既清洁生产生活环境,又净化社会风气环境。三是整合资金来源渠道。统筹整合农村其他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和涉农项目资金,发挥资金聚集效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达到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目标,使村民享受与城区居民一样的清洁环境、一样的环卫服务、一样的生活享受,实现城乡环卫统筹协调发展。四是整合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建立政府、企业、居民三位一体的垃圾分类处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行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以“三清洁”为切入点,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缩小城乡环卫差距,逐步提升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