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丘北仙人洞村家家做起旅游生意 “旅游+扶贫”让村民富起来

09.08.2016  15:09

仙人洞村196户家家都做起了旅游生意,收入大幅增加。本报记者 周灿 摄

一年200万元的收入不算最多的,村里有几户每年收入都有400多万元。”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仙人洞村村长范成元告诉记者,自1992年普者黑风景区开发建设以来,经过23年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营管理和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提升,仙人洞村成为外人眼中羡慕的“丘北脱贫致富第一村”。

如何从“口袋村”变成“富裕村”?仙人洞村扎扎实实写好一篇旅游发展的大文章,将发展旅游与当地扶贫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如今,仙人洞村196户家家都做起了旅游生意,不仅全部顺利脱贫,还快速走上了致富之路。

找准短板 产业带动富彝家

想要走上致富路,仙人洞村要先找到制约自身发展的“软肋”。

身处普者黑景区核心区,天时地利人和,为何村民收入迟迟没有增长呢?早期由于村民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对科学规划缺乏基本认识,导致村庄乱占乱建现象十分突出。村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召开支委会、党员会和村组干部会研究,决定按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理念对民居统一规划建设和改造。要改造,怎么改?范成元介绍,当时由村小组出资10余万元,组织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北京、大理、丽江等地考察,拓宽了村民的视野,增强了村民的发展意识,改变了观念,认识到只有建设干净整洁、和谐美丽的村庄,才能吸引游客,群众的“钱袋子”才会鼓起来。“人心齐、泰山移”,不久之后一幢幢具有撒尼特色的民居拔地而起。

面对群众高涨的建设积极性,村党支部“两手抓”:一是采取“群众参与、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特色、一户一设计”的方式引导群众改造,二是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项目资金1470万元,大力推进村内人居环境、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功能区水源头治理和沿湖临水污染源综合整治工程,将仙人洞村的供水、排污、生活垃圾处理和电缆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内的电线、网线入地管理,脏乱现象问题得到解决,一座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吃住一体的彝族撒尼支系风格村落呈现在游客面前。据了解,已完成拆旧翻新、推倒重建的122家村民搬进 “新房子”,建起了“农家乐”,新增床位2600余张,全部投入接待,预计每年实现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

为了让村里的旅游产业继续迅速发展,村党支部主动与信用社协调,争取贷款7000余万元支持民居改造,督促群众按时结息还款,使仙人洞村成为“信用村”,实现利息下调10%和享受县财政贴息3%的优惠。同时,村党支部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引进电子商务,组织75户已改造的客栈挂到“去哪儿旅行”、“携程”、“艺龙网”等大型旅游网站,通过网络销售客房,促使客房入住率倍增。还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清扫村内道路、轮流巡逻等志愿活动。党员在景区中主动亮明身份,佩戴党员身份卡“上岗”,为游客提供咨询、讲解等服务,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