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军在昆明作专题报告 探析媒体融合发展

04.11.2014  10:34

李从军在专题报告中就网络信息时代下媒体融合发展进行探析。云南日报记者 刘建华 摄

话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也给媒体人带来强烈的危机感。昨日,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李从军在昆明作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专题报告,其中有许多新的观点和判断引发思考,值得关注。

为何融合

这不是一个发展问题,是生存问题

1000多家网站转载、上线4小时内访问量超过4000万次,点击量超过2亿……这样的数据,在这个被有些人概括为“流量为王”、“点击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堪称亮眼。然而实现这一数据的,不是某位明星的花边新闻,也不是哪部热播电视剧的大结局,而是新华社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长篇通讯《面向未来的赶考》。

一篇政治性、主题性很强的新闻报道,为何能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李从军给出了简洁而深刻的答案——融合。

30多年前,还在校园里攻读研究生的李从军读完了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书中关于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描述让他深受震撼,并感到惶恐——虚拟的信息是如何构成社会的呢?

20多年前,李从军与同事们对“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研究,并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将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到来,我们需要对信息社会做出应对”的观点,在当时,他们的观点已显得十分超前。

但科技的发展很快把人们的预言甩在身后。不到10年,信息化浪潮便已席卷中国和世界。

一个崭新的时代徐徐展开了波澜壮阔、瑰丽多彩的画面,同时也充满了改变历史、重塑世界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之命名为网络信息时代。”李从军认为,这是对我们当前所处时代最贴切的命名。

然而这个多彩的时代带给传媒业的,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许多传统媒体被打得立足不稳,呈现出“重大变革、激烈竞争、深度整合、局部洗牌”四大趋势。

这种冲击的根源何在?李从军认为,根本上是因为传媒业的基础——新闻信息传播这一过程发生了深刻的裂变与重塑。李从军将其概括为八个特点:传播主体由专业性、精纯性、职业性变为多元性、混杂性、大众化;传播方向由单向变为互动、多向;传播手段由单一的、平面的变为多维的、立体的;传播路径由集束式变为发散式;传播空间由国别性、区域性变为全球性、开放性;传播过程由相对固定的、断续的传播变为移动的、全程性的传播;传播效果由受众被动性的服从性的接受,变为受众主动性的自主性的认知;传播载体由设置行业门槛的专营媒介扩展到大众化社会化的智能终端。

当前国际国内传媒界‘马太效应’日益明显,主流媒体如果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争取到相对有利的发展态势,就必然在激烈竞争中走向衰落、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李从军郑重地总结道:“这不是一个发展问题,是生存问题。

怎样融合

最终的关键是落实到产品形态上

严峻的形势要求每一位媒体人树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李从军将其概括为“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并广阔运用的背景下,运用好互联网的理念、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来指导处理创新、改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媒体工作中,就是“讲求平等交流、强化互动反馈、追求简约极致、重视用户体验、崇尚开放共享、注重跨界协作、强调数据运用、推崇迭代创新”。

如何将这些空泛的理论化为具体实践?李从军以新华社的转型之路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2008年以来,新华社开始了全方位、系统化战略转型,并逐步实现了“三个拓展”,即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竞争拓展。

2012年,新华社又提出了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推动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转型升级的目标,力求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和单向的信息提供向互动和交互的信息发布模式转变,由单一的信息生产向集成服务模式转变,由不同终端界面各自分开的传统发布渠道向系统的、网络的、能够进入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整合终端转变。

新华社的转型为什么能取得成效?李从军归结为四个字:产品形态。

实现转型也好,融合发展也好,最终的关键是落实到产品形态上。”李从军在现场演示了新华社去年以来推出的《三北造林记》和《面向未来的赶考》两大“新闻集成产品”,为全体听众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三北造林记》采访组里,不仅有文字记者、图片记者,还有视频记者、新媒体记者,还包括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持设备;采访过程中,记者一面采访,一面就能上网发布稿件甚至记录采访过程的视频;网民提出的问题,马上可以通过记者向采访对象提出;采访过程中与网民的互动,又带来了新的新闻……最终呈现出的《三北造林记》中,生动的视频画面、图片解说等等,为这篇长篇通讯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可读性,也带来了网络上2800万的观众和1亿多次的点击量……

面向未来的赶考》基于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以全媒体形式展示,可以通过电脑、手机、PAD等多种平台阅读。在手机、PAD上,人们可以以“瀑布流”形式阅读稿件,每个章节的背景图片会随着文字的滑动而变化;在电脑上,人们可以以“空间轴”形式阅读,文章的10个部分都有生动的“导读故事”,包含了170多张图片、13段视频和10多个多媒体插件,可以看到、听到采访对象在现场的讲述;而“延伸阅读”则让读者可以看到稿件相关的背景材料、图片、数据等等,例如“时光相册”就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张珍贵历史图片,而“心手相牵”板块则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与基层群众互动的图片。

面对战略转型的“赶考”,《三北造林记》和《面向未来的赶考》,正是新华社做出的有力回答。

前景如何

未来传媒业的竞争必定是全要素的竞争

目前,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并不顺利,新媒体业务收益增长与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不成比例,仍处于彷徨期、阵痛期和艰难的选择期。在中国报界,“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广为流传。

现实如此严峻,媒体如何抉择?

退一万步来讲,找死总比等死强。找死不一定死,但等死就在劫难逃。”李从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严峻挑战下,传统媒体某些优势可能会消失,有些媒体已经在衰落,但要整体消亡是不可能的,有些传统媒体在融合创新中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李从军对传统媒体的消亡这一论断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而是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过程中,实现此长彼长,进而推动整个传媒行业蓬勃发展。

结合当今我国媒体发展现状,李从军就未来传统主流媒体、社交类媒体定位及传统媒体与终端、平台拥有者、运营商的关系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央媒体在引导和影响舆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只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改革创新,有效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就一定能够成为融合各种传播优势、具有强大综合功能的新型主流媒体,继续以主流声音引领社会舆论。

社交类媒体成为日益重要的社交工具和舆论阵地,为媒体机构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可以预见,今后将有更多新形态的社交媒体出现,而传统媒体和各类机构将越来越重视其存在和影响,这也必将推动社交媒体发展壮大。

传统媒体与终端、平台拥有者、运营商存在跨界‘竞合’关系,传统媒体需找准、站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巩固和扩大自身优势,掌握信息传播主导权和话语权。

内容”、“技术”、“资本”、“人才”,在谈到这些如今媒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时,李从军认为在未来传媒业竞争中,这些要素同样是媒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资本为要、受众为主,未来传媒业的竞争必定是全要素的竞争。”他说。

报告最后,李从军就云南加快媒体融合发展与听众进行了交流。他说,云南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对外窗口。云南媒体的整体水平在西南地区位居前列,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媒体、品牌栏目、品牌产品,特别是近年来,在新媒体发展中步伐不断加快。

相信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媒体将进一步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希望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凭借深厚功力发挥好媒体融合压阵作用;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等都市类媒体为受众提供更加多彩的信息服务;云南网、云南信息港等新媒体加快发展步伐给传统格局注入新鲜的变量,不断开创崭新局面,努力成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李从军说。

云南日报 记者 张寅 季征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
践行初心使命 选派精兵强将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南省科技厅认真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挂包帮”定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