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九大看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25.11.2017  15:57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走过了极不平凡的96年岁月。在这短短96年中,她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屹立于世界东方。

  短短数十年,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崛起,给西方和整个世界带来了震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善谋敢断,从反腐倡廉到深化改革全面发力,治国理政呈现全新格局,整个国家的政治定力,坚不可摧,任何人不可撼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消除了世界上最多的贫困,创造了世界上最多的中产阶级,是全球社会治理最好的国家之一。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理念和中国创造正迅速走向世界,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在西方逆全球化趋势和民粹主义思潮蔓延,政坛恶斗加剧,社会分裂加深,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等乱象频发大背景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高歌猛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之治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向世人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性。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的政治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除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没有自己任何的利益诉求。她是一个“整体利益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在96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百折不挠,历久弥新,永志不忘,矢志不渝。她要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十分伟大而又万分艰辛的事业,需要跨越无数险滩沟坎,解决许多重大课题,具备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坚如磐石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坚毅。为了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必须民族不分大小,不论宗教信仰,不管高低贵贱,一律平等,一视同仁。

  中国共产党拥有完整的系统的先进的理论体系资源、广泛的社会根基、强大的组织结构、庞大的社会精英,她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党,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上战略规划与执行能力、社会整合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自我革新能力最强的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比。

  2016年法国益普索公司调查显示,中国人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满意度高达89% ,而美国只有36%、法国只是13%。西方政党是公开的“部分利益党”,不同政党代表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各为其主,各为其阵,金钱左右政治,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之上。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如此,泰国的黄衫军、红衫军亦不例外。

  因此,国家政策摇摆不定,常常陷入政党之间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之中,国家发展容易失去方向。这种政党是一个个的利益集团,为各自的阵营谋利,它的党首和国家领导人不必来自于人民,他只是一个利益的象征,而没有国家领袖的实质意义。“政治素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就是西方宪政民主与民粹主义思潮结合的典型产物。

  二、人民领袖来自人民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国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不负全国人民所望,再次选举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郑重抉择,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形成,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都是党的历史使命的驱使和担当、砥砺奋进的选择。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到湘乡县立东山小学求学。临行前,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他的诗中你可以看出,他的志向根本不是“学不成名誓不还”,他就没打算回去。之后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热爱它、拥抱它、信服它,一生坚信,一生为之奋斗。他参加了党的一大,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了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即便如此,他也曾不被认可,被否定。

  毛泽东一生,心中就只有一个信念,建立一个贫困劳动大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失败了,从头再来,再失败,爬起来继续往前走。无论你看他的传记,还是在党的任何文献资料中,你都不会找到他曾经对革命动摇过、怀疑过、气馁过的任何蛛丝马迹。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袖,是经过无数次重大政治斗争考验,百炼成钢炼就的,不是历史的偶然或偏好。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离开家乡广安,到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巴耶中学学习五个月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中断学业,从此再没有进过法国学校的大门。他在法国当了6年的“油印博士”,走上了革命道路,经历了入党、创建苏区、长征、抗日、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改革开放,一生中经历了无数别人无法承受的劫难和考验,吃了常人几十倍、几百倍的苦,唯一不变的只有心中的信念——为人民的解放和富裕而奋斗。

  1969年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父亲受迫害被“下放”洛阳,母亲被审查批斗,自己和兄弟姐妹受牵连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家庭四分五裂,习近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在极其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心里的深厚感情。他在困境中完成了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陕北插队的7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读懂了“生活”这部大书,读懂了 “中国农村”这部大书,读懂了“实际”这部大书,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立足点、出发点。

  习近平曾经说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后来他入了党,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返回北京在清华大学学习4年,参军到军委机关当秘书3年,仿佛一条平坦舒适的鲜花大道展现在他的面前,然而,习近平胸怀为民谋福利的远大抱负,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与众不同。他选择下基层,沉到社会的最底层、实践的最前沿,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走得充实。这是有大抱负、大气魄、大智慧、大勇气的人才能作出的选择。

  他一路走来,正定3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上海1年,中央10年,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都呆过,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都干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基础上。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展现出来的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责任和担当,为国家和人民紧紧把握住了前进的方向盘。从“中国梦”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创新发展,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四个自信”,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到军队改革,从全面从严治党到精准扶贫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无不体现出他的宏韬伟略。作为全党的核心、国家的领袖,他对国家充满自信,对人民充满自信,对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充满自信。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习近平再次当选党的总书记,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这一重大政治决定,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实践基础,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显现出来。

  三、十九大报告的出炉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结果,彰显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党内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孕育诞生,并不是始于起草组成立之日,其中的重大理论、重大论断、重大决策,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考察调研50次,累计151天,走最崎岖的山路,去最贫困的地方,倾听民情民意,深入调查研究,用遍布神州大地的足迹践行人民至上的承诺。

  过去五年,习近平主席28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元首外交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全新气象。

  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一系列深刻阐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7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党的十九大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党中央关于成立党的十九大文件起草组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要遵循“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五条原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和要求,起草组围绕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实地调研,组织专题调研。

  2月上旬,根据起草组的工作部署,9个调研组赴16个省市区就党的十九大议题进行调研,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65次。2月20日--3月31日,按照党中央部署的21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59个承担部门和单位组成80个调研组,深入1817个基层开展实地调研,召开1501次座谈会和研讨会,参会或接受访谈人数21532人,形成80份专题调研报告。

  5月下旬,25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提交65份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形成的报告,提供起草组参考。

  8月21—2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5次座谈会,分片当面听取31个省市区党政负责同志、解放军、各大单位、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报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8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与会党外人士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并提交了10份书面材料。调查,研究,论证,再调查,再研究,再论证。

  一次次讨论开放包容,一处处修改字斟句酌,报告就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完善。经过汇总、整理,共提出修改意见2027条,扣除重复后为1773条,其中原则意见179条,具体修改意见1594条(实质性修改意见1208条、文字性386条)。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起草论证是科学的、严谨的,征求意义从善如流,兼容并蓄,寻求最大共识,决策是民主的、开放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和强大生命力。

录入者:曹建文 责任编辑:曹建文
努力在新时代续写昆明新篇章
编者按 在全国上下迅速兴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政府
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工作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