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亿赞助费不该成为难解之谜

14.10.2014  17:44

    一年内召开160个学术会议,收取医药企业赞助8.2亿元——审计署6月公布的对中华医学会的审计报告,曾引起社会关注。然而,3个多月过去,却一直没有中华医学会的任何整改消息,留下一连串疑问待解:巨额赞助费到底去哪儿了?药企赞助对学术会及参会者有何影响?中华医学会有无在药企与医院医生间充当“掮客”?(新华网10月13日)

    中华医学会3个月说不清8.2亿元赞助费去向,可以想见公众的感受和反应。诚然,企业参与赞助医学会议是国际惯例,公开标注不同等级赞助商资格也不足为奇。而且,并非所有学术会议都是吃喝玩乐的幌子,有一种确实是学术会议,学术推广在医药行业的确很重要。在国内医学圈子里,中华医学会汇聚着全国最好医院的最好医生,药企蜂拥而至,其赞助费收入动辄上亿元,实属正常。

    因此,关键问题不是一年收取8.2亿元赞助费,而是这些钱有没有中饱私囊的可能。作为一家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的行业组织,中华医学会这么多年一直在收赞助费,却从未对外公开过收支账目。根据一般的公众体验,越是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自然越是拥有腐败霉变的可能。在很多人心中,中华医学会大概是另一个中华牙防组——这样的武断评价,固然不尽公允,但中华医学会3个多月说不清赞助费去向,实属不该。

    被审计署点名后,“已经整改”或者“正在整改”的回复很常见。中华医学会大概也没想到,3个月后还会被新华社点名拎出来质疑整改情况。其实,何止中华医学会3个月没有整改信息值得质疑,所有那些“已经整改”、“正在整改”的笼统信息,都值得推敲——那些“年年审年年犯”的“保留节目”,皆是此类整改的“成果”。所以,中华医学会3个多月没有整改信息,不是个别现象。

    既然审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就没有不“深挖”的理由。中华医学会的赞助费去向,本就不该成谜。审计部门将中华医学会接受企业赞助的数据公之于众之外,更该告诉公众赞助费是否合理运用到公益事业之中。除了审计部门有义务“帮助”中华医学会说清赞助费的去向之外,中华医学会的相关主管单位和管理部门,同样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

    所谓自行整改,本就公信力不足。比起中华医学会的自行整改和主动公开,公众更希望看到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和公开信息。中华医学会的赞助费被舆论称为“灰色生意经”,这个“灰色”地带本不该存在。一方面,作为公益性行业组织,应该具有公开信息规避猜忌与杜绝腐败的自觉意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更应注重对行业组织信息公开的制度约束,切实承担监管职责。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