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拨款5亿资金扶持科技创新
3月31日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静任组长的检查组对市政府贯彻执行《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下称“条例”)情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执法检查。据悉,2009年条例实施以来,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由1.89亿元,增至去年的5.08亿元,增幅达168.78%,去年财政资金的放大倍数达48.32倍。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数量现已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十位。
检查组一行先后赴石林、昆明经开区、昆明高新区及西山区,实地检查了各地贯彻执行条例的有关情况,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并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听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对条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六年增幅达168.78%
副市长杨皕向检查组汇报说,近年来,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自2009年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由1.8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08亿元,增幅达168.78%,年均增幅达33.77%;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市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9年的2.17%,增加到2013年的2.93%;用于应用研究开发的资金占财政科技拨款比重平均比例保持在75.59%。我市出台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去年,科技计划和创新基金项目中就落实贷款贴息项目76项,贷款金额超过13.4亿元,市级财政科技贴息2773万元,财政资金的放大倍数达48.32倍。
下一步,我市将启动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评价、奖励等科技管理改革,保障每年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3.5%,其中用于应用研究开发的资金不低于三分之二。改进财政科技投入的模式和机制,争取实现采取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支持方式的科技计划项目达到70%以上,发挥政府创新资源的引导作用。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数量位居西部第一
与此同时,我市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科技奖励成效明显。截至去年,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52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分别为43家和107家,全市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160家。全市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保持22-25%。国家级特色产业化基地达10个,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数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十位。
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
年均增长超两成
目前,全市专利申请授权量也逐年创新高,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保护机制日趋完善。据统计,2009-2014年昆明市专利申请共32724件,年均增长23%,是2003-2008年专利申请11318件的2.89倍;昆明市专利授权20045件,年均增长22%,是2003-2008年专利授权6748件的2.97倍。知识产权运用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国家专利技术昆明展示交易中心累计上网专利项目3986项,去年新增50项,成交发明专利技术转让5项,成交金额419万元。去年,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794项,合同成交额48.7亿元;技术交易额29.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8县区创新试点后
科技支出增长83.67%
此外,全市还围绕重点规划、产业及社会发展、滇池治理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其中,实施了36个滇池流域水环境与保护科技计划项目,投入市级财政科技经费1325.5万元。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11年起,在五华区、寻甸县、高新区等8县区实施的创新型县(区)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到2013年,创新型试点县(区)GDP、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全社会R&D占GDP的比重、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较2011年试点前,分别增长65.27%、83.67%、41.43%、51.34%。在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中,五华、盘龙、官渡、西山、晋宁5个县(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区)称号。
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形式”
合作格局
昆明市分层次、有计划地推进产学研合作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新西兰植物与食品研究公司、上海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外机构及长沙、南宁、云南16个州市签订了科技合作战略协议,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格局。2009年以来,已组织实施市级产学研合作项目86项,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截至去年,全市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132家、市级214家。14个县(市)区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组织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及创业行动,到去年,共投入2675万元实施了140个企业科技特派项目,帮助农民增加收入18.79亿元。
检查组提出,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昆明作为省会城市,要发挥人才、科研机构、产业优势,加强科技资金的统筹协调使用,提高使用效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产业链,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既要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又要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整合优质资源,让科技创新聚焦重点产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科技的辐射作用,加强科技与支柱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对科普、创新的支撑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争当全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排头兵”,作创新型城市的示范。(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