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唤醒“睡城”燕郊
承载了超过2000万人口的北京,正在多管齐下将人口向周边城市迁移,通过产业转移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其中重要手段。北京周边的诸多城市,也在试图抓住北京释放出的机会。距离北京最近、隶属河北三河市的燕郊是北京周边卫星城的典型样本:大规模的居住人口与城内有限的工作机会、公共服务严重失衡。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能成为它凤凰涅槃的契机吗?
自从2012年在燕郊买房后,李喻红就和生活在燕郊的30万人一样,过起了双城生活:工作在北京,住在燕郊,每天搭乘公共汽车或者黑车往返于两地,不堵车的话单程时间花去一个半小时,堵车就得两个多小时。但这并不是耗时最长的上下班时间,更长的甚至需耗时3个小时。
这30多万人大部分是从北京外溢出来的人群。他们大多从各地来到北京发展,但由于没有北京户口以及支付北京高房价的能力,而选择在没有户籍限购政策、房价也更低廉的河北燕郊买房。“2012年,我房子的价格差不多7000元一平方米,当时燕郊比较好的小区价格大概是9000元每平方米。”李喻红说,而彼时北京郊区房价也已超过2万每平方米。
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中国,买房有时更像一种自我保障行为。“不买房总觉得心里没底。”李喻红告诉记者。从律师、记者到企业员工,都在燕郊买房,尽管有些人宁愿将房子出租或者空置,自己仍在北京租房——从事类似上述这些职业的人很难在燕郊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燕郊在1992年成为河北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定为省级高新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中国唯一设在镇域的国家级高新区。彼时在高新区揭牌仪式上,燕郊管委会负责人曾称要将燕郊发展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服务业新城”,在20年内与北京科技企业聚集的中关村齐名。
看起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燕郊虽然已建立起京东文化科技园区、燕郊空港物流园、中兴北方工业园区、百世金谷国际产业基地等园区,签约企业数量达数百家,但这些企业大多以生产制造为主,研发机构仍然留在北京,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主要面向制造业工人。
搬到燕郊的企业同样面临尴尬。向北京市场供应影音设备的北京影达科技公司在2012年搬至燕郊。“这里地价便宜,当时购买厂房的价格是4000元每平方米,只有北京的一半不到。”这家公司现有30名员工,负责人陈家亮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记者,但搬迁同样导致了1/3员工的流失,交通、公共服务、面子等成为燕郊吸引人才的阻碍。“遇到头疼脑热或是正常体检,还是会去北京。”李喻红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仍然会选择到北京看病。在这里买房后却将房屋空置,原因之一便是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
中央政府出台的“京津冀一体化”或将是燕郊面临的机会。根据这一规划,北京将疏解非首都功能,将更多的产业向河北、天津转移。同时,还将消除三地之间的交通、经济等壁垒,建立中国最大的城市群。2015年4月,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在河北沧州破土动工。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队9月发布的数据,2015年第二季度,65家企业计划在2015年年内外迁或在异地新建生产基地,其中49家企业将落户河北、天津,比第一季度增加11家。
北京将向通州发展行政副中心、医疗与教育服务,对于紧靠通州的燕郊来说或是一个利好消息。在距离燕郊只有10公里的地铁6号线潞城站附近,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仍在招商与建设之中。在招商办公室的介绍中,包括北大肿瘤医院、韩国首尔医院等十几个种子项目都将在园区落户。“现在北京看病难,但又没有空间拓展医疗机构,通州区是一个很好的位置。”医疗服务区招商宣传部门人士向《商业周刊/中文版》介绍时称,整个园区项目是在政府主导下推动的,且必须依托北京丰富的公立医院资源。
除此之外,这一带还将有人民大学新校区、人大附中校区等诸多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落户。而最大的影响则将来自于北京市政府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东迁,其具体选址至今仍未公开,却已影响通州、燕郊楼市的起伏。
“燕郊是北京周边很特殊的地方,它距离北京很近,人口聚集很多,理应成为北京附近最活跃的城镇。”陈家亮说,搬至燕郊后,他又从燕郊本地招纳了新的员工,公司大部分人都工作居住在这里。稳定下来后,他认为这里低廉的成本比北京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更便利的交通等,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燕郊活力,让更多企业愿意进驻燕郊。
中小企业在市场调节的力量下自主地向燕郊发展,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7月,一家叫熊出没的户外旅游公司在燕郊租了一套三居室作为办公室,以省去9位住在燕郊的员工往返的时间与辛苦,为此需要付出的最大成本也只是2300元的月租金。这些中小企业通过自主调节实现了职业与居住一体的目的。
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在研究职住分离的报告中指出,早在1990年代,北京就曾建设回龙观、天通苑等新城,试图通过新城建设应对城市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和迅速增加的住房需求。在《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也提出了逐步改变单中心格局的空间发展战略,要求在昌平、通州、顺义、亦庄等地规划新城,用以疏散主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在新城实现新的职住平衡格局。但这一举措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些居住区的居住功能过于单一,职住分离问题尤为突出。
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给出的建议是,城市公共政策应为市场个体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包括促进产业用地的集聚,建设从就业中心延伸到城市外围的快速交通设施,且应当逐步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改变其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的现状,使其与产业和居住的郊区化相协调,从而有利于居民更好地权衡工作机会可达性和住房成本,降低过度的职住分离程度。
总之 “京津冀一体化”政策下,燕郊等北京周边城镇能否一改“睡城”处境,获得新生,将是对区域经济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