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脱贫”

09.10.2018  10:00
 

□ 本报记者 杨若兰

卖山羊收入2000元,卖梅子收入8000元,卖中药材收入1.5万元……洱源县右所镇金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乔红明一笔一笔算着自家的收入账。过去一年,他在5万元产业扶贫小额信贷的帮助下,发展种植养殖,经济收入翻了好几番,顺利脱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最稳固、最持久、最根本的途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州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0多亿元用于产业扶贫,高位推动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光伏、旅游等产业扶贫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9.84万户、36.65万人,分别占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89.4%和89.9%,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

加大扶持

生态资源变“财源

烤烟采摘烘烤的季节,剑川县弥沙乡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段盛华又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了。2017年,通过发展烤烟种植产业,他们家纯收入超过7万多元。

近年来,剑川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业,形成了“稳烟、强药、优薯、增畜”兼顾“兴艺、活旅”的“4+2”产业发展模式,指导各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我州各县市山林众多,全州山区面积占了总面积的93.4%。山多,耕地就少,但另一方面,生态资源却十分丰富。立足这一州情,结合资源禀赋,我州走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的道路,着力培育壮大烤烟、核桃、畜牧水产、蔬菜、薯类、蚕桑、生物药业、高山生态茶、特色水果、特色花卉等十大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培育行动,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2项稳步增收的产业项目得到扶持,打出了产业扶贫政策“组合拳”。

为了使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我州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扶贫信贷资金投入。2016年至今,投放扶贫贷款92.31亿元,确保每户贫困户可获得3万至5万元的贷款,用于发展生产、培植优势产业。推广农村产业发展“互助社”模式,为贫困群众提供了简便、灵活、低息的小额临时暂用资金,累计筹措互助资金1.89亿元,成立712个互助社。截至2017年底,全州累计发放借款2.57亿元。

还好向村里的互助社借到了一万块钱,不然我这四亩多草乌种子可就没着落了。”巍山县青华乡箐民村39岁的彝族汉子茶朝柱介绍,今年因为新建住房家里经济拮据,却不想错过种草乌的好时节,幸好借到互助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推行“党支部+”

群众增加“三笔”收入

宾川县是我州的农业大县,在产业扶贫中,宾川县成功探索和发展了萂村“党组织+龙头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新庄“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农旅文融合发展模式,得底么“党支部+互联网+农户”电商营销模式,产业扶贫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

以大营镇萂村为例,村党总支发动组织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抱团成立合作社,引进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200亩葡萄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企业务工等方式,贫困户获得了“三笔” 收入:资产性收入、资本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今年6月7日,该村186户农户通过分红获得的红利总额为41.8万元,根据家庭人口数和入股情况不同,每户分到的资金从1000元到4000元不等。

走好“党支部+”的发展路径,在全州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由党支部组织发动,合作社主导,贫困户参与,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是我州产业扶贫的一个重点模式。目前,全州已有401个企业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8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实现人均增收1800元。

祥云县依托县内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州级以上农业企业、9个省州级农业庄园、69家休闲农业新主体、107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个家庭农场等,积极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结为利益共同体,形成多种稳定增收经营模式。祥云县飞龙公司等33家企业挂牌设立贫困户就业办公室,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32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2200个以上季节性用工岗位,增加了当地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2017年,祥云县有7888户29216人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增收,其中新型经营主体就带动了7534户27377人,占了95.5%。

创新模式

致富渠道多起来

网上卖核桃,以前我们想都没想过,现在变成了现实。”漾濞县漾江镇安南村银家村民小组贫困户车涛新很兴奋,他家一棵树龄600年的老核桃树所产的干果在淘宝网上被网友认购,产收的250公斤干果每公斤售价75元,收入达18750元。按以往,这棵古核桃树的干果最多就卖5000元。

电商扶贫是漾濞县产业扶贫中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县共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120余家,销售农特单品210余个,2017年电子商务零售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电商扶贫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00多人。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我州各县市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贫困户的经营能力、脱贫需求,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大力发展电商、旅游、光伏等扶贫产业。目前,全州已建立了以州级公共服务平台、县级公共服务中心、乡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核心架构的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体系,在宾川、剑川、祥云等9个县进行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2017年,全州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2.29亿元,“互联网+”产业扶贫迈出新步伐。

在旅游扶贫方面,通过依托全州26个国家A级景区以及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推进景区带动型、城镇依托型、民族文化型、历史文化型、生态环境型、产业融合型六种旅游扶贫模式和“旅游+民间传统工艺”模式。鹤庆县西邑镇奇峰村就有不少村民依靠旅游脱贫致富。该村凭借万亩古梨树,从2016年起连续3年举办奇峰文化旅游节,深度挖掘奇峰梨花文化旅游资源。仅今年奇峰梨花文化旅游节期间,全村旅游经济毛收入就达到了302万元,人均增收1800元。

此外,还有发展光伏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目前国家及省已下达我州村级光伏电站项目54个,总装机15.105万千瓦,计划帮扶3131人。据受益于该项目的弥渡县弥城镇居民徐聪介绍,今年3月,他家楼顶的光伏发电站发的电,自己用不完的部分卖给国家电网,收入442.83元。

 

 

 

 

 

 

 

 

 

 

信贷金增强贫困户“造血”能力
  “多亏梁河县联社的帮助,让我家在去年脱贫。云南频道
“两户合一”精准帮扶
  “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我们家住上了新房,云南频道
中路乡:“四抓四强”促脱贫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维西县中路乡为压实责任,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