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习交流 推动产业发展(昆明生物产业信息第八期)

06.09.2015  14:55

  为加快我市生物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程, 8月10日至15日,昆明市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领导李兴华同志率相关同志赴青海、西藏学习考察民族药、中药产业的做法经验,先后实地考察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示范区和林芝生物科技产业园,参观了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藏药厂等企业。西宁、拉萨、林芝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生物、中藏药的发展,在发展民族药、中药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大。三市先后出台了科技投入、孵化器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相关政策,强化政策引导作用,促进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培育产业聚群。围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技术改造、要素倾斜、政策扶持等途径,培育壮大一批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配套能力强的企业聚群。三是着重引导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施财政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投入挂钩,推进特色资源深加工、中藏药行业新技术成果的引进和应用,建立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四是产业发展特色显著。以中藏药产业和高原特色生物精深加工为生物产业的主导产业,建设中藏药、保健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形成集群规模效应,培育知名品牌,研发中藏药品种和新产品,使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最突出的产业。五是积极打造民族医药文化产业。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利用藏医药文化博物馆4A级旅游景区的优势,展出各类藏药材产品180余件,打造特色民族医药文化产业。林芝市通过藏药宣传片,在博物馆设置藏医藏药展区,展示、宣传藏医药文化。
  虽然近年来我市以中药材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保持15%以上的良好增长态势(2014年产值228.7亿元,同比增长16.8%,增加值77.6亿元,同比增长33.4%),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战略地位不明显。产业目标地位、发展战略的缺乏,没有战略性、系统性、科学性发展规划,影响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产业整体协调能力弱。产业管理体系条块分割,管理中医药产业部门多,有发改、卫生、工信、农业等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整体协调推进的力量不足。三产业科技支撑不强。中医药产业领军人才少,团队体系不健全,低水平重复研究多,人才流失严重,科学技术对产业支撑乏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产业运行质量偏低。除云白药、昆中药外,大企业、领军型企业少,从事种植、生产、加工的中小企业多而散,产业聚集效应不强。五是市场建设滞后。原昆明市菊花村中药材交易市场是全国八个重点中药材市场之一,搬迁后管理粗放,功能不全,交易量低,电子商务有待提高。
  云南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但不是中医药产业的强省,为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7月9日召开的全省发展中医药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昆明作为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推动中医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责任重大。为加快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昆明市生物创新办确定依托全省资源优势,把以现代中药材产业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产业培育的重点产业之一,按照项目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加大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中药饮片加工、药品生产线建设、中药材科技支撑平台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要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仅市生物创新办的力量远远不够,建议:一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完善扶持政策。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确定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整合土地供给、税收优惠、创业孵化、市场政策、财政投入等资源,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全市中医药产业科学发展。二是整合部门力量,推进产业加快发展。要打破产业条块分割的局面,明确牵头部门,发改、卫生、工信、农业等部门,形成合力,重点推进优势产业团队建设、重大生物产业创新研发、培植独具特色的骨干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产业一体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三是建立科技平台,提供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科学家与权威专家、昆明市著名科学家与专家,充分发挥在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昆明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科技服务平台,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四是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中医药信息、人才培训、技术产权交易、电子商务、营销服务、金融等服务网络,为中医药产业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五是培育产业集群,引导产业发展。引导禄劝、寻甸、东川等地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企业,向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和GMP中药饮片方向发展;依托高新区、经开区、五华区中药制品、保健品集中的优势,加大培育以云白药、昆中药、圣火集团等大企业为主的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提升鸿翔药业、昆明中药材市场等市场型企业向GSP方向改造升级;形成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引导中医药产业向聚集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